榆林卫城是明代城防设施,俗称榆林城墙,又名“驼城”,位于榆林市城区,地处山川之间,其东依驼峰山,西临榆溪河,北靠红山,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明延绥镇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长城要塞。
史载,明永乐元年(公元年)置榆林寨,正统元年(公元年)改建为堡,成化七年(公元年)设榆林卫,九年(公元年)延绥镇迁驻于此。遂后三拓其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年)扩北城,弘治五年(公元年)扩南城,正德十年(公元年)建南关外城。鉴于东、西两面受河水和山势所限,每次拓城均为向南、北两面发展,因而形成南北狭长的布局。初为夯土城垣,嘉靖、隆庆、万历时相继甃[zhu]砖。当时城垣周长约米,总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清同治二年(公元年),城北部遭流沙堆积占压,开始向南回缩,在今广榆门处缩小后,重筑北城墙,广榆门即为北门。至此,形成今天所见“榆林城墙”的规模。光绪元年(公元年)对西城墙段进行过维修。20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省文物局拨款又对部分西城墙进行了维修。
榆林卫城南门瓮城城楼
城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南北长近3公里,东西宽逾1公里,城墙走势为东高西低。除南墙西段有多处圮[pǐ]毁外,其余基本完好。现存墙体总长.6米(不计豁口),其中东墙残长.4米,西墙残长.5米,南墙残长.1米,北墙残长.6米;墙高12米,基宽16.6米,顶宽10米,夯层厚16—20厘米。沿城设马面12座,其中东墙7座、西墙3座保存较好。东南城角上建有魁星楼,现存夯土遗迹。北、西、南墙外原有护城河,今废。城四周辟城门5座:东、南、北三面各一,分别为东“振武”、南“镇远”、北“广榆”;西面有二,称前、后西门(今已不存)。东、南门另设瓮城、城楼,均已圮毁。城内仅有一条大街贯通南、北门,一线连缀文昌楼、万佛楼、新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俗称“六楼骑街”)及四座木牌坊,构成主要街景。现尚存新明楼、万佛楼和钟楼3座。古时城内重要建筑如衙署、文庙、粮仓等均分布市街两侧,今亦不存。城东部地处驼峰山梁,地势高亢,自南而北密布佛寺、道观、宗祠,形成东山古建筑群。城内民宅分布市街两侧,有30多条东西巷道与市街相通,今仍有部分民宅保留下来。典型民宅为仿京式四合院,形制有独院式、两院式、穿院式、毗连式四种。这些建筑讲究对称布局,砌水磨砖墙,施飞檐斗拱,置雕梁画栋,故榆林卫城又有“小北京”之称。
榆林卫城凌霄塔
年,国务院公布“榆林”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榆林城墙”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城墙、城门及城墙上古建筑;一般保护区为城墙内外各外延10米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50米内。
年5月,国务院公布“榆林卫城”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稿件原载于陕西省文物局主编《陕西省志文物志》)
原标题:《人文榆林丨榆林卫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