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人文榆林丨重现榆林南门外的记忆从一处
TUhjnbcbe - 2025/2/27 17:26:00
                            

“塔为笔,河为墨,城为纸,桥为砚”,榆林卫城南门外,所谓文房四宝的景观,是一代老榆林人内心深处的记忆。随着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和重心的迁移,南门外景观逐渐凋敝,失去了往日光辉。

为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年年底,榆林发起“相约榆林对话古城”榆林古城更新计划。今年10月,承载着南门外记忆的凌霄广场正式建成开放。作为榆林古城更新计划重点片区先行落地的成果,凌霄广场让城市拥有了崭新面貌,同时也为古城更新这一话题带来更多思考。

南门外的记忆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去拍凌霄广场,跟进了十几年了。”10月23日,张喜利向记者传来五六个组图链接。

榆林人张喜利是一名古城摄影爱好者,从年开始,他收集拍摄了大量凌霄广场的照片,有网络地图上的卫星图片,有像素不高的手机摄影,也有用无人机航拍的高清图。

“这里是古城中心,东南西北的人都汇聚在一起,一度非常繁华。”张喜利说。

凌霄广场位于榆林卫城南门外,榆林八景之一的“南塔凌霄”脚下,站在广场中央环顾四周,可以看到凌霄塔为“笔”、榆阳河为“墨”、榆林城为“纸”、榆阳桥为“砚”的古城景观,而整个凌霄塔片区又与榆林卫城、镇北台共同构成榆林历史城区的南北向轴线,形成更大范围内的景观呼应。

对榆林人来说,这里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张喜利回忆,曾经凌霄广场上有跳舞的、散步的,有做生意的、卖羊杂碎的,榆阳河的水很清澈,倒映着热闹的人群。

对“80后”榆林人赵璐来说,童年记忆里的春节、元宵节、国庆节都和热闹的凌霄广场分不开,她也从老人口中听说了许多故事。“对在城里生长的老一辈人来说,这个地方寄托了他们的情怀。”赵璐说,如今人们向开发区流动,曾经的记忆就逐渐消失了。

后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榆溪河生态长廊、河滨公园等相继建设,人们有了更多生活休闲空间的选择,凌霄广场的热闹不复往日,广场逐渐被包裹在车水马龙和各种建筑之中,失去了往日光辉。

但凌霄广场并没有被完全遗忘。上网搜索会发现,几乎每年都有网友发帖询问凌霄广场的近况,呼唤广场的建设和复兴。人们分享出当年跳广场舞的视频,调侃那群南门外晒太阳而今已不知去向的老头们,怀念旧日的时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一组拍摄凌霄广场的组图最后,张喜利附上了一首诗人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

“还景于城,还城于民”

伴随着铲车的阵阵轰鸣,2月25日,榆林市年第一季度第二批重点项目暨城市更新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榆林市凌霄广场举行,正式拉开了凌霄广场改造的帷幕。

“凌霄广场改造项目是榆林市委、市政府年确定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榆阳区区长崔飞表示,榆阳区坚持“尊重过去、面对现实、妥善化解、依法依规”总基调,将该项目纳入古城保护开发整体工作计划,实现“还景于城,还城于民”。

为了更好推进古城更新工作,榆阳区联合北京CBC建筑中心共同发起“相约榆林对话古城”榆林古城更新计划,通过开展凌霄塔片区设计大师邀请赛,邀请中外专家共同为凌霄广场改造出谋划策。

究竟什么样的改造方案是榆林所需要的?

凌霄塔片区设计大师邀请赛评委会主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认为,“文化取向”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我们刚好处在两个人文节点的中间,一侧是古城墙、古城门,一侧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标志性建筑凌霄塔。在这个节点上,重点应该去追求这个场所的一种内在文化气质、内涵和特色。”李晓江说。

经过反复研究评审,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向荣设计团队的《南门外的记忆》方案最终胜出,而后短短数月,图纸上的规划变为现实,凌霄广场升级为凌霄公园,在十一国庆节期间正式与市民见面。

步入公园,驻足广场中央环顾四周,有多条朝向古城和凌霄塔的视线廊道,向南望去,一眼便能认出修建如新的榆阳桥,“笔墨纸砚”的历史风貌惊喜再现。“我们要做出一个风景,这个风景不是我们要创造什么,而是把曾经南门外的风景重现,再把它提升、升华。”王向荣介绍。

10月底,记者再次走进凌霄公园,遇到了正在和老友们坐在广场上晒太阳的市民刘开翔。“广场修好以后多了很多绿化,环境更好了。”今年73岁的刘开翔告诉记者,广场往日的“人气”回来了,繁华,热闹和当年一样。

“城市建设要和周边景观有机融合,新榆阳桥的灯光和云雾设计很漂亮。”国庆节期间,张喜利也在现场记录激动人心的时刻。

古城更新的未来

人们牵挂着的凌霄广场终于建成了,但这只是古城更新故事的一个起点。

“目前凌霄塔片区改造仍在整体推进中。”据榆林市榆阳区城市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琦介绍,凌霄古塔区、滨水休闲区等区域后续建设也在协调中。在古城更新计划的系统规划下,古城大街、梅花楼片区、城墙遗址、民居自建区等,也将进行整体提升。

“这次古城更新虽然做的是文旅文章,但是带来的综合效应不只是文旅发展,还能够吸引大量人才,而这恰恰是城市转型重要的组成部分。”李晓江说。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更需提质增效。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

陕西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做好古城保护建设,同时兼顾社会民生效益,将是许多古城更新所要面对的共同难题。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认为,如何为庞大规模的城市人口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空间是现在城市更新面临的最基本问题。

对于有历史价值的城市应该采取怎样的城市更新方式来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张杰提到:“名人故居那种记忆是重要的,普通老百姓生活的记忆也是重要的。”

“普通百姓生活的东西,恰恰是阐释文化最基本的东西。一个有记忆的城市是第一位的。所以要通过动态的、小规模的方式来更新,既可以新建,也可以拆一点,把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保留下来。”张杰说。

在一篇关于探讨榆林古城保护建设的文章后面,网友的热烈讨论侧面体现出普通人对于所生活的城市建设的强烈参与感。

有人说“榆林≠沙漠,榆林≠黄土,榆林≠煤炭”,有人说“古城改造不是一味仿古、复古”……这些不同的声音也为城市发展建设提出更多有益思考。古城更新,将是一个不断重现记忆和创造新的记忆的过程。

原标题:《人文榆林丨重现榆林南门外的记忆——从一处城市广场改造看古城保护更新》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文榆林丨重现榆林南门外的记忆从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