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天气晴好,就坐飞机飞到陕西省最北部的榆林市去逛一逛。这个人口超过万的城市,管辖的范围包括1市2区9县。从这里出陕西省甚为便捷,东过黄河到山西,西走宁夏、甘肃,北上内蒙古。所以,榆林市提出今后一段时期的城市发展要“把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作为定位和目标。
纵观榆林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风沙草滩区,南部是黄土丘陵沟壑区。这里总给人产生大漠孤烟直落日圆的印象。其实,这个城市蛮有看头。你可否知道,大家干嘛唤榆林市为“小北京呢?
原来。榆林这颗塞上明珠,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街十里,城扁街宽,坚厚的墙垣,宽敞的庭院,铺户家宅,都略具北平的局面。”早在半个多世纪前,曾莅临榆林并写过《绿树清泉的榆林》这篇文章的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这样的诗句深情地礼赞古城榆林。还写下长诗《清涧——榆林》,回味对榆林的留恋。
老舍是个老北京,他看到榆林古城内有很多建于明清时代的衙署、庙宇、府邸、店铺等,就连一般的民居,也多是正宗的京式四合院,所以榆林就被称为小北京。这个小北京的说法,还有说源自明武宗当年视察榆林时感觉城市面貌和北京相似,他对随从说这里就是个小北京嘛!
当然,由于现代化城市开发建设,榆林的大部分四合院已经被拆除,只有少部分现在依然存在,榆林城内这些四合院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核心内容,堪称榆林历史、建筑艺术和科学的载体。
“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榆林城,号称驼城,雅名榆阳,东依驼山,西临榆溪,南控乌延,北瞰燕塞,襟山带水,龙腾虎踞,九边雄镇,三秦锁钥。建城五百多年以来,榆林城历经了无数战火与硝烟的考验,依然屹立于塞北高原。
榆林四合院多取南北方向,坐北朝南。知名的有郭家大院、尚家大院、李家大院、胡家大院、吕家大院等。
明代中叶以来,榆林城的文官武将、边商富贾和手工业者云集此长街短巷、高墙低檐的四合院,便成为各阶层人士聚居的处所。四合院的规模与档次取决于居民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官绅富豪的府邸宅居五脊六兽,穿廊虎抱,门楼两侧置有石狮石鼓。平民百姓的四合院则多为砖木结构一进两开的瓦房,单檐平出,因陋就简。20世纪80年代,榆林城区尚有四合院座,但城内现存四合院仅余座,其中具备基本规模的只有90多座,而保存较完整的仅有9座。
看完榆林城的四合院,就尝够小北京的味道。然后再看一看资源优势突出的榆林市,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煤炭预测储量亿吨,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6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最大整装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总量的26%。石油预测储量10亿吨,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榆林人民的小康富足生活很有资源保障的。
榆林不仅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人文优势特点更为明显。在中国历史上,榆林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素有“九边重镇”之称。榆林城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古迹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李自成行宫,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红碱淖等。榆林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榆林市8个县30个村庄战斗生活过。行走塞上榆林,必须重温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方可体验到陕北绝非想象中的不毛之地,而是富甲一方的风水宝地。
榆林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承接东西南北,交通十分便利。西包铁路复线、太中银铁路和青银、包茂高速榆林段已经建成通车,榆阳4C级机场建成投运,高速公路总里程居陕西省首位,铁路总里程达到公里,开通了至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的列车和上海、昆明等21条航线。天南海北的人来到榆林,注意当地人在饮食习惯上南北不同。北边草地的群众爱吃炒米、奶茶、酪饼子,酥油、黄米饭、猪肉熬酸菜。西面的三边人爱吃燕面炒面、荞剁面、羊羔肉、尤以荞面食品作法很多,如剁面、饷、搅团、圪、凉粉、碗等。东南面的人爱吃豇豆钱钱饭、揪面片。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如子洲“果馅”,米脂“驴板肠”,绥德“黑粉油旋”,镇川“干炉”,佳县“马蹄酥”,榆林“炸豆奶”,神木“粉皮”,清涧“煎饼”,府谷“果丹皮”都有独特风味。另外,羊杂碎、粉浆饭、拼三鲜、黄酒、麻汤饭等都是在别处难以吃到的。榆林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造就了这里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榆林市区和各县城的大小酒店、餐馆,有烤全羊、烤羊肉、炖羊肉、豆腐宴、土豆宴、红碱淖特色水煮鱼等皆应品尝。吃饱了,喝足了,玩够了。当然就可以回家去了。
再见,榆林。再见,小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