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烟花鞭炮改为电子礼炮、乡村青年办起简约婚礼、村委会建起文化长廊……当下,行走在榆林的田野乡村,环保、节俭、文明的价值观占据精神文明的主流。近年来,榆林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细、落小、落实,刹住歪风陋习,新风得以弘扬,党风民风持续纯化,阵阵清风吹进千家万户。
完善制度:把群众人情负担减下来
榆林是全省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下。榆林先后印发《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深入开展“五提倡五反对”活动,积极倡导文明乡风;印发《榆林市移风易俗工作操作指南》,对全市农村红白喜事操办标准、操作流程、烟酒标准等内容予以明确;采取“一村一策”的办法,制定村规民约具体条款和婚丧事具体规定,对于违反规定的,由村民委员会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或在村民议事会评议。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绥德县满堂川镇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作为评选“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党员”等的重要依据。
今年5月20日,市文明委印发了《榆林市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暨移风易俗行动方案》,广泛开展“婚事新办进万家”“丧事简办惠百姓”“善行义举暖人心”主题活动,推行婚事简办“三项制度”,深化丧事简办“三项治理”,明确村规民约“三项要求”,加强红白理事“三项管理”,重点整治“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突出问题,倡导节约光荣、铺张可耻的良好风尚,把群众的人情负担减下来,把农村的新风正气树起来。
宣传引领:让老百姓精神富起来
榆林加大培树表彰典型,不断涵养文明乡风,涌现出一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全市80多个乡镇、多个村开展好人评选活动,共评选各类好人2万多人。在市道德模范和“榆林好人”评选中,加大基层一线典型选树,大力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表彰。积极开展“城乡互帮互促创文明”活动,发动文明单位与各试点示范村开展结对帮扶。大力开展“身边人讲述身边事”活动,大张旗鼓宣传移风易俗的典型事例,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崇德向善、和谐向上的村风民风。目前,全市共建成全国文明村镇8个、省级文明村镇28个、市级文明村镇个、县级文明村镇个。
同时,榆林市在报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