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致力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后半篇文章”,坚持改革创新、强化统筹、整合力量,健全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协作体系,有效打击了各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一是制度建设实现新突破
加快构建与新执法权力运行模式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提请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的实施意见》,将30余项具体工作措施和要求融入到提升执法效能的各个环节、领域。制订印发了《陕西省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办法》、《陕西省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等10多项管根本、管长远的制度规范,执法方式实现重大调整与优化。榆林市进一步明确对现场执法行为的规范要求,提高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年度行政处罚金额排名全国第十位;延安市积极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在全市执法单位评估中列入A类等次;安康市坚持“周报告、月通报、季点评”工作机制,强化案件办理;杨凌示范区坚持每月对各镇办和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度,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二是非现场监管和“差异化”监管
逐步常态化
拓展非现场监管手段,年,利用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监控、用能监控、视频监控手段查处环境问题次,指导帮扶企业次,减免处罚2次,切实提升了生态环境执法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将“双随机”与正面清单管理相结合,对家纳入正面清单管理的企业开展差异化监管。年,全省共抽查检查一般排污单位家次,重点排污单位家次,特殊监管对象家次,发现并查处违法问题起。宝鸡市、商洛市不断升级完善、动态更新污染源信息库,细化分级分类措施;咸阳市推行一体化执法行动,对企业全流程全要素进行一次性执法检查;榆林市差异化监管比例大幅提高,推动构建更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监管环境。
三是“大执法”格局持续巩固
强化部门协作。年,省级执法部门参加了27项(次)由各部门组织的大型联合执法检查,渭南市联合公安、司法部门对重点排污单位进行督导帮扶,安康、商洛市制订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工作方案,联合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强力推进秦岭生态突出问题整治,实现了行业监管与综合执法的有效衔接、协同配合;强化两法衔接。全省全年共移送适用行政拘留案件88起,行政拘留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人53人。延安市联合公安、司法等部门,联合查处黄陵煤化工有限公司私设渗坑排放水污染物等4起大案要案,严惩重罚了重大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执法帮扶。积极开展“党史+业务小课堂”活动,通过“实地+实践”教学,不仅提升了执法水平,还帮助解决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堵点”和“难点”。宝鸡市在执法检查中以帮扶指导为先,共开展技术帮扶14户,立行立改33户,实施差异化监管免处罚13起,汉中市强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云平台综合管理,及时收集办理企业反馈问题,助力企业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到位;推动社会共治。积极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渭南市印发8万份宣传册向公众宣传有奖举报制度,咸阳市依据群众举报立案查处环境违法问题4起,向77名举报人发放奖励金2.33万元,打造最广泛、最可靠的守法监督“统一战线”。
四是队伍履职能力进一步提升
执法大练兵活动推向深入。全面贯彻“全年、全员、全过程”练兵要求,紧密结合日常监管和专项执法要求,深入开展实战练兵。先后组织开展了执法监测联合网络答题竞赛、联合业务培训、联合实战比武,构建了执法监测灵活高效的协作方式;派出65名同志参加由生态环境部组织的黄河流域、京津冀、汾渭平原、长三角及周边地区执法帮扶工作,执法人员实战水平明显增强,23名同志受到生态环境部的通报表扬;组织余名执法人员参加了各层次的法治讲座、专题培训、岗位培训,有效提升了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建立常态化案卷评查规范,通过开展三轮次的案卷评查暨评先评优、典型案例解析指导和执法稽查活动,全省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办案水平稳步提升。省、市共向社会公开各类典型案例起,向生态环境部报送73起,3起入选全国公开典型案例;全面完成执法服装换发工作,开展了队列训练和制式服装展示活动,展示了执法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过硬的作风素质。陕西4个市、县和8名个人荣获年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和表现突出个人称号。群众环境权益有效维护。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作为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了热线投诉举报“日抽查督促,周调度提醒,月汇总通报”和抽查回访工作机制。
年,全省各级生态环境执法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受理各类信访投诉举报共计件,领导下访次,化解积案55件,对件举报件办理情况进行了抽查。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省厅被授予“平安鼎”荣誉以及“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单位”;渭南市利用“双随机”检查时机,主动对22件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进行抽查回访;汉中市组织专人就排洪渠沿线企业废水、污水截流问题进行查办,有效防范化解各类环境风险和隐患。执法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建成以移动执法为基础的监管执法平台,各级执法机构共使用移动执法系统开展工作次,提交执法笔录份;创建“双随机、一公开”污染源动态信息库个,执法人员信息库个,有家污染源单位纳入污染源动态信息库;升级改造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依托无人机、热点网格、用能监管、信访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