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陕西省开启“三调”试点以来,记者先后3次随该省三调办人员探访了6市8县的“三调”开展情况。一路走过关中平原东端的渭南,穿过西安,西达咸阳、宝鸡,南抵秦岭腹地汉中,最后到达黄土高原北端的榆林,见证了“三调”的不易,感受到了“三调”人愈挫愈奋的韧劲儿。——题记
壮士断腕促整改力推进
从北京向西,在抵达陕西省榆林市之前,透过飞机舷窗可以看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紧接着是呈条块状的农业用地和逐渐密集的城市建筑……这些场景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后,会转换成不同的地类形态,组成国土调查的基本单元——图斑。
榆林国土面积4.36万平方公里,占陕西省的1/5;“三调”图斑总数达万个,为全省的1/4。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李安雄介绍,这里几乎能找到所有“三调”地类。
年1月,国家统一卫星影像图发放到榆林市三调办时,大家都傻眼了:全市很多区域影像不清晰,特别是南部的绥德、米脂、子洲、佳县、吴堡和清涧6县影像阴影面积较大,导致调查单位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致使榆林初查数据质量全省垫底。
等待数据进行核查的监理单位——北京地星伟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说:“初查之后,榆林再没提交过数据,负责其他市县的技术单位大多核查两轮了,我们有近两个月都处于等待状态,急得团团转。”
为了解决影像质量差的问题,榆林市三调办投资多万元,对南部6县实施了高精度航拍,航拍面积约为1万平方公里,是全省唯一自行航拍的市。
重新航拍是一个冒险决定。“首先,省里和国家是否认可航拍影像?其次,航拍成果几个月后才能出来,时间能否来得及?最后,影像清晰会使需判读的图斑数大幅增加,工作量和难度都会翻倍,这无疑会使本就滞后的进度变得更加缓慢。”李安雄说。
在与省三调办、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对接的同时,榆林市三调办多次向全国三调办请示,与技术专家探讨解决方法,最终在技术操作和认定标准方面达成了共识,为大胆创新和细化地类认定标准奠定了基础,也让工作人员吃下了“定心丸”。
年8月,自然资源部通报了20个三调督察典型案例。榆林市横山区因作业单位未严格履行调查责任,工作不严不实,县级故意更改数据、弄虚作假,且自查不严、市级抽查不严受到通报。一时间,层层压力接踵而至,给刚刚经历了60多天大会战的榆林“三调”队伍当头一棒。
整改、问责、督查,榆林市三调办总结认为:10年一次的全国国土调查技术性强、专业门槛高,有的地方过度依赖技术单位,一旦作业单位的资质和实力参差不齐,随着调查进程的推进,隐藏的问题就会日益凸显。如果前期过度强调政府主管部门的介入,又有干预招标之嫌。
对此,榆林市三调办制定了问责办法,将不能按时提交整改成果、虚报瞒报调查数据的作业单位列入“黑名单”,尤其是针对绥德县调查队伍人员少、技术差的问题,直接更换了作业单位。在问责横山的同时,展开全市“三调”工作作风专项督查,起到了震慑作用。
而在榆阳,因充分汇集了乡镇(街道)和农业、林业、水利等单位的力量协同合作,“三调”进展顺利。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榆阳分局局长王开富告诉记者,“三调”攻坚期间,分局抽调了系统内事业单位、基层所、测绘机构等的人进行外业补充举证。
科技助力强队伍补短板
榆林的“三调”处境,一定程度上是陕西在全国队列中的一个缩影。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省三调办主任卢勇坦言,“三调”启动以来,陕西就面临着国土调查基础薄弱、调查手段落后、数据空白欠缺等现实短板。
爬高山、钻树林、蹚河流、踏荆棘、每天徒步20公里,是外业核查人员的基本功,上百个地类图斑,需要一个个到现场对比,与实地不符的要圈出来备注好。“遇到重点地类或跟‘二调’数据相比有明显变化的、通过影像无法识别地类的,还要拍照取证。”安康市三调办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改变传统的人海战术和费时费力的“跑路式”外业举证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外业调查难度,陕西省三调办投入万元,建设了集在线举证核查、大屏监管、在线调度等于一体的“互联网+”核查监管一体化平台,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
1月17日,距离春节假期不足1周。驻扎在陕西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办公楼内的11支省级检查队伍仍未撤离。卢勇指着办公楼内狭长的走道说:“最忙碌的3个月,走道上都摆着办公桌,需要侧着身子才能走过去。”
事实上,规划院内还常有各个市县三调办前来技术对接、反馈交流的人员,周边的宾馆几乎被他们“包圆儿”。陕西省三调办技术组负责人赵映秋感触颇深:“在遴选省级检查队伍时,我们采用‘一对一’方式,即一个作业单位对应负责检查一个市级成果。通过公开招标采购方式,确定了10个作业单位和1个监理单位,组成人的团队对全省10个市级单位成果进行核查,24小时昼夜两班倒。”
去年5月底,陕西省首次提交县级调查成果,全省平均错误率为16%。经过6个月的多轮次省级检查,截至年12月30日,全省不一致图斑的平均差错率降低至0.06%。
刀刃向内严把关查不足
存放在规划院档案室的多个档案盒,记录了陕西省反复整改、检查“三调”图斑的全过程。“三调”数据需由专人当面报送,负责接件收件的人员就成了检查数据准确性的第一位把关人。
大家都说接件收件的那位戴眼镜的圆脸小姑娘“不好惹”。作为规划院数据中心工作人员,“不好惹”的朱兰专职负责数据初审,对举证数量不符、数据库质检未通过、自检报告不齐等情况直接拒收。
去年9月是朱兰最忙碌的一个月,结束了攻坚战的各个市县都赶在国庆长假前集中报数据,希望能利用省级核查的时间间隙稍微喘口气。
朱兰告诉记者,由于各县图斑数量不一,7天长假她都泡在机房盯着数据初查,每县4到8小时不等,最多的时候,数据要“跑”两整天。
如果说“三调”外业调查精神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所向披靡,那么内业核查就是“刀刃向内”的纠偏与查错。陕西省三调办副主任苏永茂告诉记者,国家抽查是每个县抽查2个乡镇、4项指标,陕西省将这个标准扩大到每个县的全部乡镇。同时,将国家对一类错误的适用范围延伸到二类,不达标准绝不上报。
这样严格的标准在推行之初遭遇了阻力。面对质疑,卢勇公开表态:“遇到再大的困难和压力,也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的底线,宁可牺牲一些时间,也必须始终把数据质量放在第一位。”实践证明,这样的决策是符合陕西实际的正确选择。
面对省级核查指出问题但部分市县长期整改不到位、不彻底的现象,省三调办不仅对他们集体通报、约谈提醒,陕西厅厅长还以个人名义向10个市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发函督促。同时,在后期冲刺阶段主动向国家自然资源督察西安局报告情况,协调前往重点市县深入督察。此外,还通过系统内部纪检监察的力量向相关市县传导压力,向参与“三调”的国企单位发函督办。
在长达半年的反复整改和检查下,截至去年年底,陕西个县区平均检查达7次,多的达11次。国家下发图斑数量万个,而陕西省实际检查图斑达万个,完成近3倍任务量。
这场硬仗是陕西“三调”人永远的记忆。年12月26日22时40分,最后一个县的数据通过省级核查,由专人送往北京。“那天晚上下班回家,经过灯火阑珊的大雁塔,心里非常激动。”赵映秋说,去年一整年,她的女儿几乎天天都要在托管班等她到深夜,“送走了数据,终于能早点接女儿回家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按照自然资源部的统一要求,陕西省“三调”全面进入统一时点更新调查阶段。在陕西省自然资源“互联网+”监管大屏前,卢勇看着实时数据说:“现在还不能松懈,调查基础打得越牢固、数据报得越准确,最后的成果才能真正为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所用,才能服务好陕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追赶超越。”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本报记者:陈琛王文昭
编辑:钱招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