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在刀光剑影中的胡汉交融
TUhjnbcbe - 2024/12/29 8:55:00

在刀光剑影中胡汉交融

◎李贵龙

陕北汉画像石中反映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的图像,我们称之为胡汉战争图。截至目前,虽然仅出土了两幅,但与农耕、畜牧、狩猎图等一样,反映出汉代陕北作为边郡要塞的重要性和独特性。战争既给边民带来生灵涂炭的灾难,又为胡汉交融造就了机遇。

绥德中角乡白家山村汉墓前室西壁横额石,高36厘米、宽厘米。画面将狩猎、战争、放牧题材的图像有机地刻绘于一石,是一幅全景式的壮丽画卷。从这幅画卷中能感知到汉代陕北真实的历史。游牧、狩猎和战争是边郡民众生活的主旋律,缺一样都不能完整地叙说汉代陕北。画面左部为狩猎图,右部是放牧图,中间部分是战争图。由八位骑士构成战争场面,厮杀得人仰马翻:有挽弓射敌者,有持戟钩敌首者,有挑敌首欢呼者,有中箭伏马背逃命者,有虽头颅被戟钩住却挣扎而逃者,有尸首分家抛于荒原者。战争图分解式地刻画出杀声四震、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画面上方有骑士手持龙状物,应是分别军阵的标志。在战国时代就有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像画于旌旗上,作为军阵的标志。这些图像也是军队的保护神,可以壮军威、鼓士气。

将血腥的战争图和悠闲的放牧、刺激的狩猎作一有机的、内在的观赏和联想,我们可以透过较程序化的图像,看到当时社会一般民众的共同心理期待。战争是国家安危和民族利益的基本保证,陕北乃至整个北方边境地区历来是刀光剑影、胡汉进退的动荡疆域。无论哪一方都想将之束缚在自己权力桎梏之下,无休止的拉锯式争夺,使战争成为茫茫黄土高原上的主色调。

战争,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征战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狩猎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奢侈的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军事训练和演习的方式。练射箭、练刺杀、练骑术、练围堵,把狼熊虎豹当作假想敌,在猎取生活资料的同时,进行军事训练。当然,作为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汇过渡地带的陕北,有良好的水草资源条件。在这块土地上讨生活的人们,受游牧民族的影响,将畜牧业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一幅汉画表现了汉代陕北乃至北方地区真实的社会生活。

汉代自武帝即位以后,国力逐渐强盛,开始反击匈奴侵扰。自此以后,烽火连天,征战不断,百姓在马蹄践踏的缝隙中生存,满是丧命沙场、赋役转输和生死离别之苦。一直至东汉末,二三百年间,与外夷的战争一直没有怎么停息过,戍役之苦像魔影一样笼罩在百姓的头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是一般人都做过的噩梦,并成为渴望从战争的苦海中解脱出来的百姓心中的声音。

绥德县中角乡白家山出土的另一块汉画像石,与出自同一墓室。在高35厘米、宽厘米的石面上刻绘出了一幅宏大的战争凯旋图。由二十七骑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占了画面的五分之四,反映出这支队伍的庞大。从兵士的头饰、脸部造型看,这支队伍是由汉族军队和降附汉人的匈奴军队组成的。上边一列队伍呈奔跑状,下面一列则缓步而行,军士都身持弓箭。左边五分之一的画面上刻绘着坐于华盖下的首领,手中拿着书简一样的物品,似正在看呈上的战功请赏册。首领身后一人持华盖,面前有一人抱拳跪于地做禀报状,有四人捧笏向头领走来准备禀报。下边有二人押一反绑双手的战俘,另二人将一战俘扒光了上衣,四肢拉直摁于地上做行刑状。这显然是胜利归来的战将在这里报功领赏、被俘之敌在这里受审的场面。胜利者的昂奋,失败者的悲惨,请赏者的愉悦,受刑者的痛苦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避免了直观的残酷战争场面,却让人联想到刚刚结束的一场恶战,从凯旋、审俘的侧面表现了这支队伍的强悍和胜利之师的高傲与喜悦。

将同一墓室出土的这两块有关战争的汉画联系起来看,它反映了战争的全过程,即人头落地、尸首分家的恶战,胜利而归、请功封赏的喜悦和失败者受刑的惨烈。在墓室里刻绘军事征战题材画面,到目前为止只在白家山汉画像石墓中发现一例,它与墓主人升天成仙等汉代葬俗应没有太多关系。可能墓主人生前戎马一生,在与少数民族的征战中多有战功,对保境安民、维护汉王朝边郡的安稳多有贡献,也因此受到加官晋爵的封赏。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炫耀的故事,也是后代子孙最感到荣耀的事情。把墓主人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炫耀的故事刻绘于石,既是后人对死者的歌功颂德,更表达了墓主人希望将生前讲过无数次的故事,到天庭仙境继续讲述下去的愿望。

战争使生灵涂炭,却给民族大融合带来了机遇。在胡汉的长期征战中,因俘虏、降附、内迁等诸多因素,大量胡人进入汉人的生产、生活圈,经过长期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风俗的同化,特别是胡汉通婚,使匈奴、羌、乌桓、鲜卑等诸胡与汉民族形成大融合的局面,也就有了今天陕北汉民族人种的特殊性。可能,在不少称为汉族人的身体内流淌着胡汉两种血液,他们的生命体由两种基因组成。

狼烟早已消散,战争早已远去,战争的印痕却至今烙在陕北大地的方方面面:在方言中还能看到征战的影子,如人之间打架骂仗叫“斗阵”“习打”,连刮黄风(沙尘暴)这种自然现象也称为“黄风斗阵”;在地名中还能看到攻守防御的迹象,像高家堡、鱼河堡、三十里寨、五十里寨这些曾经的军事机构的名称,今天作为村镇的名称印在各市县的地图上;地形地貌中的印痕更是历历在目,无论走到陕北的哪里,都能看到寨堡、烽火台的遗迹黑黢黢地孤立在山脊梁峁上。

李贵龙:绥德县人。系中国汉画研究学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榆林市非遗产保护中心评审专家。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家地理》等各级各类报刋发表作品近万字。美术作品入展国家、省级美展。编著出版了《绥德汉代画像石》《绥德东汉画像石》《汉画像石卷》《民俗风物卷》《定仙墕镇志》《河底乡志》《四十里铺镇志》《薛家河镇志》《绥德县工商行政管理志》《义合镇志》《绥德文化志》《绥德县地名志》《医院志》《中共榆林市政法年鉴》《绥德石文化大观》《绥德石牌楼》《绥德祥瑞石狮子图集》《石成锦绣》《饮食图典》《绥德名胜古迹》《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疏属山》《文化绥德》《知行山水》《仙岭草庐集》《留住手艺》《紫台胜景》《绥人荣光墨宝飘香名州》和《石头上的历史--陕北汉画像石考察》,该书荣登光明日报和教育部联合举办的中国高校出版社九月和年度书榜,并获二等奖。参与了二轮《绥德县志》的编纂。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刀光剑影中的胡汉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