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灯火辉煌,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繁花似锦,一点也不夸张,这是笔者于年国庆节期间在榆林西沙文化南路、育才路、航宇路拍到的夜景。
二十年前,榆林城市大体分为城内、东沙、南郊、西沙、北郊,东沙和西沙地势较高,多为沙地。榆溪河从北到南穿城而过,所以北郊和南郊多为土地,可以种植粮食蔬菜。
印象中城内就两条街,一条叫“大街”,也就是明清一条街,狭窄破旧的街道,沿街两旁的门面房多数是平房,破破烂烂,好在有个“六楼骑街”,算是榆林一大景观。
“二街”街道稍微宽一点,楼房稍微多一点,中段有个莲花池,也就是人民公园,里面有一汪池水,上面飘着很多荷花,这是大人们游玩的地方。北段有个鸳鸯湖公园,里面有些游乐设施,这是孩子们游玩的地方。这两个公园算是当年榆林比较繁华的地段了。
当时西沙最大的建筑就是榆林第二毛纺厂和榆林飞机场,西南方向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沙丘,沙蒿一坨一坨的,感觉非常荒凉。榆林西沙很久以前曾是水草茂盛,牛羊成群,由于元朝以后滥砍滥牧,毛乌素沙漠逐渐南侵,造成榆林城区以西变为沙漠,简称“西沙”。
榆林第二毛纺厂向南约一公里有个榆林化工厂,每天冒着浓烟,硫磺味刺鼻难闻,周围寸草不生。随着榆林矿产资源得到大量发掘,经济条件逐步好转,榆林化工厂被拆迁,紧接着西沙乡企城建设起来,西沙标志性建筑“邮政大楼”拔地而起。
年12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榆林撤地设市。年7月1日,撤地设市后的首届中共榆林市委和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正式对外挂牌办公。短短的20多年时间,榆林发展迅猛,日新月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如今的榆林中心城区,大街是旅游景区,经过彻底装修,重现榆林明清一条街的繁华景象。二街三中心街是商业区,新建了夫子庙,近期又翻新了二街街道,面貌焕然一新。四街就是滨河大道,东面发展商业,西面靠近榆溪河,修建了长长的滨河公园,观光、休闲、娱乐融为一体。
榆林周边划分为高新区、科创新城、东沙新区、空港生态区和芹河新区。变化最大的要数高新区,其定位是新能源、新型加工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服务和环保产业,是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载体和综合配套服务基地,是榆林市建设陕甘宁蒙晋毗邻区中心城市的主要载体。
榆林地处三秦之北,曾经是一颗无人问津的小草,如今变成了中国的“科威特”。二十年风雨兼程,二十年砥砺奋进。这里的人们依靠资源,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艰苦创业,发展经济,从贫穷落后、靠天吃饭的黄土地一跃变为山川秀美、百业兴旺的明星城市。回望过去,再看今朝,榆林人民无不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让我们祝福未来的榆林,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李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