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魏丽娟延丹
现有农作物种类46种,保存种质资源余份,20多项农业资源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跻身全国非牧区养羊第一大市,是全国最佳种子生态区、草食畜牧业优势区、马铃薯生产强市、果树资源原产中心、小杂粮优生区、黄金奶源地和陕西省重要的蔬菜产业基地……
年9月28日,工人们在榆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收获马铃薯原原种(资料照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基于现代产业基础好、规模大、品类多、优势突出的实际,紧紧围绕“强农业、稳基础”发展思路,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农业生产实现质效双升,田间地头处处皆是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端牢“手中饭碗”
近年来,榆林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摆在首位,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调动各县市区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推动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3亿元,是年的2.4倍,年均增长8.9%;粮食播种面积千公顷,较年增长35.7%,连续六年稳定在千公顷以上;粮食产量.72万吨,较年增长38.9%,粮食产量稳居全省前列;水果产量.18万吨,是年的2.5倍;蔬菜产量.08万吨,是年的1.9倍;油料产量8.92万吨;肉类总产量18.19万吨,奶类产量7.29万吨,禽蛋产量6.99万吨,出栏猪.41万头、羊.68万只,年末存栏猪.11万头、羊.79万只。
《关于加快推进羊子、山地苹果、马铃薯、蔬菜、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榆林市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方案》《农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十年来,一系列惠农利民政策也在塞上大地落地开花,引领着榆林农业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构建起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推动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增长至年的元,年均增长11.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元,位居全省第二位。
改观“靠天吃饭”
年,位于榆林北部风沙草滩区的榆阳区小纪汗村,亩农田实施漫灌改滴灌工程,破解了多年来农田漫灌费工、费水、费肥的困境,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涨。
如今,高效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实施运用的生动场景,无论是在大漠腹地,抑或高原山坡,随处可见。
今年以来,榆林坚持将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在全省率先启动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计划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万亩,通过节水改造、补灌扩面、技术推广“三条路径”,重点推广旱作节水农业“六大模式”,逐步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力争将榆林打造成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市。截至目前,全市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已完成34.93万亩,占年度任务的72.1%,节水、节肥、节劳的效果已全面凸显。
近年来,榆林农业农村部门还紧盯“良田、良种、良机、良技”粮食产能提升四大关键点,全面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奠定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设标准化生产面积约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
壮大主导产业
每当金秋时节,广袤的塞上大地上,丰收的气息都会扑面而来。红彤彤的苹果,金灿灿的玉米,圆滚滚的土豆,沉甸甸的谷穗,以及农户喜悦的笑脸,共同勾勒出榆林现代特色农业生机勃勃的美丽图景。
十年来,榆林凝心聚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羊子、马铃薯、苹果、蔬菜4个百亿级主导产业全链条和小杂粮、中药材、牛、生猪4个十亿级特色产业全链条,同时打造“X”个区域优势名品,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成功获批建设国家陕北肉羊产业集群及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国家产业强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20个。
聚焦农业主体培育,近年榆林还成功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84家,总数位居全省第三;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16家,总量位居全省第一;认定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38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认定省级家庭农场家,农业规模化发展水平实现全面提升。
记者魏丽娟延丹图片均为资料图
原标题:《非凡十年看榆林
沃野风光无限好~榆林现代农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