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国内有块风水宝地,500人的村子走出近百
TUhjnbcbe - 2024/12/18 19:41:00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的风水说法,它所讲的就是某个区域环境只有做到了天人合一,才能显现出“人杰地灵”的效果。这也从侧面反应出了“人”与“地”是相依相生、相辅相成的。当我们在向着环境、向着自然、向着生态索取我们的需求的时候,我们也别忘了养护、呵护自己所生活的地方,那样自然就会风生水起。

袁家沟,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城东60多公里处的一个小山村,介于黄河与无定河之间。其山大沟深,村周围沟壑纵横。袁家沟分前沟和后沟,在后沟的地方分岔,形成东西两个沟,两条小溪沿着东沟、西沟顺流而下,汇入无定河。当地人曾这样描述:“袁家沟,沟对沟,两条小溪当沟流,四百人口住两头”。该古村落依山傍水,确实称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据说许多堪舆师来到袁家沟都会被这里的地势及环境大加赞誉:“一条山梁南北走向横卧于村中,左右两条小溪一年四季从不枯竭,要出三斗三升菜籽官”!

袁家沟村

大家都很熟悉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就的诞在这个地方,年2月5日,毛主席和红军总部的工作人员来到袁家沟村,借住在当地群众白育才家的窑洞里。2月7日,毛泽东到黄河岸边视察地形,眼见雄浑壮观的北国雪景,心情非常振奋。回到白育才家后,他坐在炕桌旁,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代伟人在礼赞祖国壮丽河山的同时,评价历史人物,宣告只有人民才是国家未来的主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只是“风水宝地”,那该村落也不过是一个徒有其表的旅游景点,是什么让这不起眼的小地方培养出这么多优秀人才?

首先,世代坚持着正确的教育理念。“没有文化的人,出去也不会有好的发展”,这是袁家沟村民坚信的一句话。很久以前的袁家沟村是贫穷的,没有一个私塾,但村民们为了让孩子们读上书,于是都将自家孩子送去离村有些距离的有名的读书圣地高杰村,因为那里有很多出名的私塾。因此,袁家沟村中的教育并没有落下。之后,村里就自己办起了私塾,而且从清朝起就没有停办过,这种对于知识的信任与渴望使村民文化素质很高,村民文化气氛逐渐浓厚,拥有了一大批文化程度极高且前途远大的新青年。

其次,注重文化的传承。该村有一本十分出名的族谱,是从明朝就传承下来的。这种充满仪式感的记录,让这些人们感受到自己身上背负着祖先的期许,每一位能够被记录在族谱中的人,也都懂得以身作则,因为他们会是被后辈效仿的优秀者。正是袁家沟村这种浓厚的历史底蕴,让他们的村人大都品行正直。

袁家沟村支部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袁家村距离革命圣地延安仅有一百多公里的直线距离,在红军到来之后,村民们都十分钦佩作风严谨、品质高洁的红军,因为他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承担着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责任。红军的责任与使命和他们传承下来的理想信念完全相符,为国效力才是他们的行事准则。正因为如此,袁家沟村很多青年从此踏上了卫国之路。

革命圣地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袁家沟经济持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由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当年偏远的穷山沟修起了公路、盖起了楼房、建起了广场,家家户户通水通电又通网。老人在家种红枣,年轻人外出务工忙,村民的收入持续往上涨。

所以说,这一块“风水宝地”是当地村民所“奋斗”出来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内有块风水宝地,500人的村子走出近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