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内涵很多,比如契约、创新、责任,它犹如一粒种子,需要阳光雨露,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才能生根发芽,长大成材。近年来,市工商联紧密围绕市委、市*府决策部署,立足本职激发企业家精神,做了一些工作,收到一定的成效。
一、传承红色基因,培植企业家精神
近年来榆林经济结束了十年黄金增长回到调整期,由于前期高收益驱使投资向煤炭和房地产集中,导致产业结构传统、单一;盲目扩张,导致大量资本在房产、土地市场和煤矿沉淀;“熟人经济”模式下信用遭受重创,非公企业利润缩减、市场空间受限、经营管理困难,发展步履艰难。为了激发企业家信心,我们一是在全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协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企业家领会、贯彻讲话重申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两个毫不动摇”、强调“三个没有变”、用“亲”和“清”定位新型*商关系的重大意义,打消顾虑,坚定发展信心。邀请专家和发改委等部门解读经济形势,宣传涉企*策,分析榆林机遇,引导企业危中求机、奋发有为。邀请企业家就《创新创优,缔造乡土中国》《从草根成长为精英创业梦》《股权激励让企业和员工共成长》等分享做法,引导方向,服务发展。组织了“走进革命圣地·做‘四信’教育坚定的践行者”延安行、“祭奠革命先烈·坚定理想信念”红岩精神学习和清明节主题教育活动,召开非公经济界两会代表委员“学讲话、谋发展、话未来”交流活动和以守法、诚信、奉献为核心内容的非公企业文化建设现场会,传承红色基因,引导企业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和*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对社会的信誉。二是按照市委诚信榆林建设部署,积极开展以守法诚信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举办《建设诚信榆林,榆商在行动》主题活动、《做有担当的企业家》《企业家与中国梦》等4期企业诚信大讲堂,开展《诚信与企业发展》大讨论、“守法诚信进民企”,律师、法官走进企业以案说法,道德模范、劳动模范企业家分享诚信价值,帮助企业家从思想深处深刻认识“诚信是企业的生命、发展的基石”,守护榆林信用。安排40多名非公经济代表人士走进市中级人民法院,观摩经济纠纷庭审,达到警示效果。三是联合主流媒体营造发展环境。开展《改善民企发展环境推动小康榆林建设》系列报道,聚焦创业创新典型,集中报道我市非公经济界在发展经济、增加税收、安排就业、统筹城乡等方面的丰硕成果,弘扬创一代企业家吃苦耐劳、敢为人先、勇于担当、乐善好施的榆商精神,引导全社会特别是职能部门自觉主动地关心、支持、服务非公经济发展。这些工作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对内鼓舞了士气,对外有效发声,让企业家打消了顾虑,树立了信心。
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保护企业家精神
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与法律全程相伴。市工商联一是整合会员企业法律顾问力量组建律师服务团,提供涉企法律服务。律师服务团成立以来,受全国工商联、省工商联委托,就最高人民法院拟出台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召开榆林意见征询会,所提6条建议得到充分吸收。与内蒙、陕西法律界对接,为将采矿权纳入抵押物积极找依据求突破,推动了采矿权抵押贷款建议的落实。就汽车商会十多家4S店与行*执法部门间案件纠纷组织会诊,化解了矛盾。帮助会员企业把关重组并购、上市融资、重大合同协议等涉法文书,做了大量工作。开展法律、税务、知识产权等“五进县区”活动,通过法律专题讲座、问卷征询,诊断企业存在风险并就风险防范提出法律建议,助推企业发展。二是联手市检察院保障合法权益。走进市检察院,参观办案区,召开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座谈会,围绕检察机关加强对非公企业司法保护、畅通非公企业的司法救济渠道、准确把握法律*策界限、重视与工商联沟通协调,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经商环境,增强对非公企业的普法等内容进行交流。明确在侦办涉企案件中坚持“三个慎重”“四个并重”,即慎重选择办案时机和方式,慎重使用搜查、扣押、冻结、拘留、逮捕等措施,慎重发布涉及非公有制企业案件的新闻消息;坚持深入查办案件与规范自身司法行为并重,采取强制措施、侦查措施与维护非公有制企业正常经营秩序、合法权益并重,打击经济犯罪、查办职务犯罪与依法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挽回和减少经济损失并重,严格公正廉洁司法与理性平和文明规范司法并重,最大限度维护非公企业和企业经营人员的声誉,最大限度减少对非公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双方成立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依法保护非公企业合法权益,共同为非公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三、服务企业创新转型,激发企业家精神
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近年来市委、市*府对非公经济发展倾注了更多关心支持,多措并举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市工商联紧跟部署,以问题为导向,主动发力,彰显作用。
一是调研建言重大问题。公平竞争本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和灵魂,但实际上国企与民企在资源占有、资金使用等等方面的不平等,难以在短时间改变,十八大提出的保障不同所有制主体的“三个平等”,任重道远。一直以来我们没有培育起多元化资本市场,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特别是短贷长投导致大部分项目还未建成投产就到了还贷期,大多数民企不得不通过民间借贷来解套,用最高的资金成本维持最低的生产运转,甚至用高达2毛的利息拿到过桥资金维护在银行的信用,这也是前几年民间借贷成重灾的要因。这几年银行对榆林经济过度低估,对企业融资过度审慎,有些银行草木皆兵,抽贷骗还现象非常普遍,抽刀断血导致不少企业硬着陆,一些原本正常运行的企业也受到影响。为了破解融资难,我们组织企业家赴江浙沪和福建专题调研,在苏州、上海、西安等地与金石控股、诺亚财富、和谐投资洽谈,启蒙资本意识;调研报告《发展多元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榆林产业转型升级》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