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意义上,跑腿职业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面镜子。
它所映照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欲望,是等待解决的问题,是需要维护的情感。但在北京,因疫情而导致的管控下,这个行业出现了微妙的变化。许多跟物欲有关的需求消失了——比如帮忙去某个网红餐厅排号,又或者去给人排队抢一个限量包包。取而代之的,另一些愿望变得强烈、迫切,比如取药、代问诊,或是找到某一个专家。“除了生死,都是小事”——疫情里,这句话被跑腿小哥们的故事反复印证。管控之下,一医院的跑腿小哥,成了许多外地患者生的希望的寄托者。同时,他们也是失望、遗憾,甚至是死亡的见证者。
于是,在这座特大型城市中,需求源源不断,跑腿小哥们步履不停。
文
李清扬
编辑
易方兴
运营
绘萤
快与慢
“大夫被隔离了。”一名护士走过来说。
当这个意外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是5月20号早上8点20分。跑腿小哥王耀医院里等了40分钟。医院大厅里,张仲景的雕像静静地竖立着。
王耀祥今年39岁,在北京漂了二十多年。他在陕西榆林长大,初中毕业就来了北京,做过厨师,送过外卖,但收入最高的还是跑腿,一个月如果每天从早跑到晚,能赚一万多。长期在户外暴晒给王耀祥留下了一身黑,起早贪黑也留下了明显的眼袋。
这一天,因为疫情管控,医院里人不多。但患者的需求并不会因为管控而消失。他今天的第一单,是帮一位远在深圳的身患血液病的男孩开药。男孩父亲叮嘱,要开够3个月的药量。医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就在北京大学的西边,它以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血液病见长。男孩的父亲也把希望寄托在这里。
为了顺利买上药,王耀祥把时间安排得很紧,他早上7医院,那时前面只有两个人排队。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按照计划,他能在8点大夫上班的时候看上病,接下来,只要将药寄过去,这一单就算是结束了。理想情况下,这一单他能挣块钱。
但人算不如天算。大夫被隔离了,医院重新安排人手又多花了近一个小时。对于跑腿小哥来说,时间就是收入;而对于远方等药的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当他提着块钱买医院一楼的邮寄台上时,时间指向上午9点07分。还有下一个外地的患者在等着他。
▲医院取完药,准备离开。潘颖欣/摄
对任何一个跑腿小哥来说,“快”都是关键词。为此,他3月份专门花块买了辆续航公里的电动车。但现在,他必须学会接受“慢”。等就诊、等结果、等取药……在医院,万事万物都快不起来,跑腿小哥们的价值,就体现在这“慢”里。
王耀祥做跑腿两年了,医院。但今年疫情管控之后,许多外地患者进京求医成了问题。代问诊、代开药、代取报告、代复印病历……医院相关的求助和委托越来越多,医院的常客。
去得多了,医院的优势科室。医院的肿瘤科很强,医院有最强的内分泌科,医院的心内科实力强大,医院有全国前列的耳鼻喉科、外科……作为全国优质医疗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北京,承载着许多的患者的希望。王耀祥跑腿时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人:靶向药吃完了急需续上的,医院准备了手术方案但仍想找北京大夫看看的,疼得不行没法来北京的……哪样都有。总之就是“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病、各种各样的困难”。
5月20日这一天的10点半,王耀医院,出现在了14医院大厅里。他要帮一位外地母亲延号,这名母亲的儿子不幸患上了血管瘤,孩子刚刚2岁3个月——由于疫情,她被迫推迟来京的行程,已经推了两次。专家号是好不容易挂上的,这次要再不跟大夫打声招呼,号就过期了。但到了之后,王耀祥发现今日大夫停诊,号就这样作废了。医院里人来人往,他靠着栏杆跟那位母亲通话,电话两头都是失望的声音。
他尽力让这种失望少一些。有一回,他帮一个内蒙古的过敏患者跑腿,替对方开了注射用的抗过敏药物,但必须冷藏运输。疫情期间,他找了好几家快递,都说没法送。最后,他想了个主意:找一个往返于北京和呼和浩特的火车乘务员,他买一张票,把药物用放满冰袋的泡沫箱装着,送到火车上,再拜托这个好心的乘务员找个清凉的地方放着。等火车到站了,患者自己去取。
原本不可能送到的药,就这样送到了。
做了这些事,他并不觉得自己是在“救命”。“我最多是帮别人解决了困难,到不了救命的份上。”但他还是会有成就感,因为“解决了别人解决不了的事”。
▲王耀祥在缴费窗口排队。潘颖欣/摄
需要帮助的人们
依赖跑腿小哥的不止是罹患疾病的人。闪送师傅冯禧航,是封控这段时间,城市里的“摆渡人”之一。冯禧航来自山西,眼睛不大,透着憨厚的气息,看起来有些显小,但实际上,他已经34岁了。许多上班族居家办公,冯禧航给他们送办公用品是常事,电脑、打印机、键盘、鼠标——很多顾客甚至跳过检查这一步,“非常信任”。
“作为一个老闪”,冯禧航送过的东西各种各样。用他的话说,“万物皆可闪”。只要物品的体积在他能够“拿捏”的范围之内,都可以送:他送过鞋、化妆品、衣服、合同、营业执照……送过锅碗瓢盆、面粉、大米、油盐酱醋茶、礼盒……送的东西多了,他渐渐有一种能力,可以根据送的物品、同发件人与寄件人的对话,推测他们的关系和物品里蕴藏的故事。
他见过一位挂念女儿的母亲。她煎好一个礼拜的中药,托他给远在城市另一头实习的女儿送去,“千万不能撒”,还不忘叮嘱“到了之后,一定给孩子说明白,药要及时放冰箱”。他还送过猫。一只漂亮的英短银渐层,被装在纸箱里,从东四环送到南四环,下单的是男生,出来取猫的是女生。他猜测是情侣一起养了一只猫,但是他也担心,“用纸箱装着实在不安全”。
▲小哥冯禧航。图/受访者提供
这段时间,另一名跑腿小哥张潮,医院之外的单。张潮今年33岁,是北京本地人,没上大学,一开始在外企待过一段时间,后来做起代购,又从代购转向跑腿。三月时的北京,桃花灼灼,一位女生请他去公园帮忙拍照。他有点忐忑,“拍人不太会啊”,女生不以为然,“没事,多拍,以量取胜”。他还帮人买过蛋糕。一位住在河北的男士,为庆祝母亲的生日,想买个质量上乘的蛋糕。忙于工作,他无法亲自过来。张潮跑到北京最贵的蛋糕店,帮他买了一个蛋糕。
某种意义上,在封控期间,跑腿小哥自己也是需要帮助的群体。五月初,冯禧航所在的村子成了管控区,出了村就不能再进村。为了养家,他带上卡式炉、锅、换洗衣物,开启了城市版本的“荒野求生”。
这段时间,菜市场关门,街边涌出许多卖菜的摊贩,“便宜又新鲜”,七八块就可以买两只小南瓜;水呢,找个开门的便利店,买上两瓶1.5升的,用来清洗、炊煮。从家里带出的面条和辣椒拌酱不可或缺,面条一熟,辣椒一拌,就是一餐。吃饭的用具是他“借”女儿的,一双小巧的HelloKitty筷子,放在锅里正好。他把这些都堆在摩托车上。有一回去取货,顾客见他车上大包小包,好奇一问,他如实相告,“因为回不了家”。送单结束,他意外地收到了十元打赏。
冯禧航记得,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不让进小区,核酸还不是很重要;现在,路过被封控的小区都提心吊胆,核酸、健康码和行程码缺一不可。他不再什么单都接了,以前,他是一个不会拒单的人,比如偏远山区的单子,回程经常空驶,他都愿意接,“当作缘分去送”。但现在越来越严格的管控让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实在接不了的单子,他会打电话给顾客,说声抱歉。他觉得这是对顾客的尊重。
同样地,对于王耀祥来说,他现在最害怕的事情,一个是无法完成委托,另一个则是弹窗。这两个月,他被弹窗了两次,一弹窗就要三天两检,不能去任何地方。我联系他之前,他已暂停跑腿两周,孩子在家上网课,他要在家照顾孩子。可是,一个长期联系的癌症患者的靶向药到该续药的日子了,他不忍拒绝,医院了。
▲下午1点,诊室还没开门,王耀祥在门口排队。潘颖欣/摄
“没有关系的,也没有用了”
5月20日下午,王耀祥又赶去了儿研所,帮一位十几岁的男孩开药。疫情里,许多人的命运被改变,在这一点上,他比普通人体会得更深刻。
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