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2日《光明日报》
上午9点,走进陕西省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的众创空间,45个创业工位和13个独立办公室已经有不少人正在忙碌。作为培育和孵化高新技术与创新型企业的空间,到目前为止,众创空间已孵化出52家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其中41家在孵企业已拥有知识产权共余件。
榆林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加快融入秦创原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能源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为科技创新搭建舞台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创造适宜科技创新的土壤环境,榆林紧紧围绕科技工作‘’发展战略,大力实施‘驱动平台创建、自身队伍创优、科技工作创新’三大工程,通过塑造科技创新优势和动能,着力打造榆林转型升级新引擎。”在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榆林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孟春伟正在解析着墙上的科技创新政策。
“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创新平台是企业科技创新必不可少的载体。”榆林市秦创原办公室副主任乔东说。“秦创原”作为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和总源头,肩负着陕西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校地校企合作、政产研深度融合的科创重任。
近年来,榆林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榆林秦创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秦创原(榆林)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运营专班,充分保障创新驱动平台创建工程。按照“科技研发、中试孵化、人才基地、榆林转化”四大功能和“一原两地多区”总体思路,榆林围绕“一原”树起榆林秦创原“大旗”,市县两级成立15个创新促进中心;围绕“两地”在秦创原总窗口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打造榆林“主中心”,在榆林高新区秦创原大厦建成“副中心”;围绕“多区”在12个县市区、3个产业园区和2所高校分别打造创新区,以“1+2+N”构成榆林“金字塔”型辐射、牵引、带动创新驱动的秦创原平台架构体系。
在搭建秦创原实体平台的同时,榆林也在积极推动秦创原网络平台的建设,在一期网络建设的基础上,榆林正在启动网络平台二期建设,为进一步统筹线上线下资源、实现与总平台互联互通提供及时、精准的服务,以此实现科技创新有舞台。
为科技创新引育人才
“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榆林市科技局副局长张雄哲指着榆林浙大智能自动化研究院(以下简称浙大智能)墙上贴着的院士及专家团队介绍,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优贤是领军人物,院长施一明是国家万人计划的专家之一,其他几位专家也是浙江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或博士。
浙大智能在今年年初被引进到榆林秦创原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智慧矿山、煤矿先进控制装备、煤化工智慧工厂、智慧能源大数据、煤基固废资源化洁净利用等能源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此外,浙大智能还引入一个平台——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建立了浙大榆林联合研发中心,将进一步加强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转化。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产业、关键在人才。为引育优秀科创人才,榆林先后聘请邵明安、潘复生两名院士在榆林设立省级院士工作站,聘请刘中民等19名院士担任“院士之家”科学家;并以平台、项目等方式培育省级科技创新人才9人,培养“科技经纪人”名,建设“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4支,“新双创”队伍创业导师多名,创新型企业家多名;还选派了名工业科技特派员、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和名三区科技人才,开展科技创业与技术服务,以此实现科技创新有人才。
为科技创新赋予精彩
“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原本由技术人员承担的提取、化验等工作,现在已经可以由智能设备自行完成了。”在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任晓光向记者介绍着人工智能催化新技术研发平台的最新进展。
让需求接受实验,让技术走向市场,让成果变为产品。孟春伟表示,榆林制定推行“需求征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项目落地、需要萌生”的“科技五环”闭环工作体系,着力解决科技创新中出现的方向、目标、主线、重点等问题,推动形成环环相扣、迭代更新、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以此实现科技创新有精彩。
“秦创原是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榆林市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军说,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两链”深度融合,下大力气定向解决制约榆林发展的产业共性技术顽疾。
针对“两链”融合,榆林学院校长许云华表示,能源化工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开发短、平、快、精、特、专高端煤化工新产品抢占市场,壮大榆林能源化工产品的供应链。在延长产业链上,需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科技创新达到多能互补,比如可利用兰炭尾气中40%氮气、20%—28%的氢气,直接采用合成氨储氢、运氢,避开与周边鄂尔多斯、宁东等地区同质竞争,还可进一步布局化工管道、阀门、换热器、塔器、储罐等相关装备制造产业链,在延长产业链的基础上提高价值链。
目前,榆林已经围绕19条产业链部署了创新链,并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共建国家化工减碳技术创新中心,与西安科技大学共同筹建西部富油煤绿色开发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智能无人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落户榆林市靖边县,正在申报的能源陕西实验室也将落户榆林。
“榆林正依托秦创原激活全面创新‘一池春水’,让创新源泉持续涌流,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引进高层次科技紧缺人才,为新时代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平台驱动、智力保障和科技支撑。”孟春伟说。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