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年末,十二月二十三日上午,我坐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宽敞的阶梯教室里,作为嘉宾之一和与会人员一起参加省电大40周年校庆。退休的我虽然少了年轻人特有的激动、心潮澎湃,但毕竟算一个荣耀。回顾与电大一道走过的四十年风雨里程,感受到我和母校及祖国一道前进的脉搏。
年恢复高考,牵动了每一个人的敏感神经。由于在wg十年中念的中小学,我感觉自己知识底子太虚了。77年、78年隔了几个月高考,虽说也曾预选,但最终还是没有迈入高等学校的大门。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dxp提出利用现代通讯影像技术,全国范围开办广播电视大学。年,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了。今天才知道,当时只抽调了12名工作人员,占用了12间办公室,依靠12万经费起家,一所新型大学在古都西安挂牌成立了。接着各个地区(市)相继成立了电大分校。五年之后,全省各个县都挂牌成立了“电大教学辅导站”或“教学点”。
在这段时间中,我年于榆林师范学校毕业。榆师培养的是中师生,按理说我们只能教小学。但当时wg后,百废待新,我们这些中师生大多数分配在公社所在地(乡镇)。我一毕业,就被学校委以重任,代了初三的数学、化学课。经过四年的锻炼,成长为一名还受学生、家长、社会好评的初中教师。其间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初中教师考核,意思是有资格教初中数学课程。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那得需要专科文凭。由于自己有民办教师经历,中师生也拿到了专科生工资。教学之余,想的就是进修拿文凭的事,于是自费报了《陕西青年》办的刊授大学(不颁发文凭)。
机会终于来了,府谷县办起“府谷县电大教学辅导站”,这是年的事。而年府谷电大的招生只是面对党政干部,年才扩大到教师队伍。府谷县电大开办了“汉语言文学”班,而且对国家正式工作人员特别优惠,可以带薪上大学拿大专文凭,全县有志学习深造的青年均可报名考试。由于事前有准备,我以较好成绩考上电大。同班中有乡镇干部王乃延、杨占海、刘二虎等;有正式教师阎荣福、温宏云、温二虎、马兰在等;县城干部方立人、白文学、刘根其、王立功等;妇联干部贾凤、周艳华、裴新平等;民办教师张虎、王侯娥等。我们拿着上班一样的工资,(奖金除外)又为自己熬文凭,大家喜笑颜开,对学习充满了憧憬。
当时的府谷电大借居府谷县党校,在半山坡上,原府谷县党校校长高照明兼任站长。党校的年轻教师陈明、刘军峰同时兼任电大教师。我记得第一年调来高级教师王生华老师,第二年调来张根原老师、张浩凡老师。刚开始进校一切都很新鲜。
农村中来的学员,包括乡镇干部和教师,就在党校住宿,而家在城里的学员天天背着书包走读。
进党校(现在改为收容站)大门后,共分两斋。一进大门是灶房,还有学员吃饭的一个房间,做饭大师傅是转业军人刘二旺,但我们更习惯端着饭碗在院子里就餐。灶房对面是一排石窑洞,是党校老师办公的地方。我们住宿、上课在第二斋。
吃罢饭后,沿着有台阶的院落往西行,登上十多台阶,就到了第二斋。第二斋正南是一排平房,有两间大教室及几个教师办公室和图书室。已经学习一年的党政班(党政干部专修班的简称),占了一间大教室,我们汉语言文学班占了另一间大教室。再上几级台阶,是一排8—9孔砖砌窑洞,是学员的宿舍。我们汉语班共占了三孔窑洞。窑洞是透明的玻璃窗,还有一面火炕。火炕上铺着苇席,每间窑洞住三名学员,我和阎荣福、温二虎住了一间,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大家非常满意。
上课铃响后,辅导老师提着一台录音机走进教室。当时彩电在县城刚开始有计划销售,党校为教学之需先购置了一台,但因信号不足,很少使用。教学主要靠这台录音机,这台录音机可不比榆师见过的砖头式录音机。录音机有二尺左右长,7、8寸高,左右两个音箱,音质好的出奇。据说,电大为了教学之用,特花多元在上海购置的。这个电器是日本生产的,那宏厚的音质让我们享受了和老师几乎一样的面对面的教学。辅导老师装入磁带,听课半小时,反过来再听半个小时,一节课两个小时装两盘磁带。
上课期间所有的学员都聚精会神听录音机讲课。教材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编写的,各门功课均选择了全国一流教授专家写的的专著和讲义。如《基础写作学》是北师大刘锡庆教授写的讲义,《古代汉语》是北大郭锡良教授主编的,《古代文学》是北大著名教授袁行霈的专著。尽管电大学生有点参差不齐,教材肯定是全国一流。
为了顺利毕业,我们必须要完成规定的学分。当时府谷县城歌厅舞厅异常火爆,我们正值20多岁,没听见有一名学员在周末去歌舞厅放松,甚至在星期天依然伏案苦读。尽管如此,我还有一门《政治经济学》没有按时考及格,下学期初被迫到榆林补考;其他各门功课都有不及格的同学,在下一学期开学初到分校补考。补考考生来自全榆林12个县,由省地(市)电大领导教师监考,头皮发麻,特别紧张。毕业要论文,我的论文是论述著名作家蒋子龙在《人民文学》发表的《燕赵悲歌》的艺术特色的,到榆林答辩后,年7月顺利领到毕业证。
电大的毕业证是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颁发的,校长是副省长林季周兼任。大红《毕业证》上盖的就是校长林季周的大印。
从此我由一名初中理科教师转变为语文教师,自己创作的散文、诗词、教学论文也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有的获奖。并在年获取“府教精英奖”,摘取了当时元大奖(相当于半年的工资),教师职称也由中学二级晋升为一级,但要晋升中学高级教师,学历依然偏低。后来被聘为私立中学--同创中学的高中语文教师。为了晋升中学高级教师(当时全县无正高),年,我再次报考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府谷电大也由医院旧址,有了一栋五层高的教学大楼,还有三座教学辅楼,教学设计非常完备。府谷电大教师队伍扩大到几十名,所得荣誉难以计数。经过两年半非脱产学习,终于在年拿到了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凭。
同年12月经榆林市教学专家组听课评比,我以第二名的成绩晋级为中学高级教师(副高)。期间加入了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又被县上抽调到《府谷文库》编辑部,主编了《府谷文库》之《小说》,《散文》、《纪实文稿》三卷书,参编了9卷本《榆林历代诗词全集》。并兼职府谷县文化馆主办的期刊《府谷文艺》副总编,被县政协聘为文史资料员。去年,年过花甲,按规定我办了退休手续,现在还常常到学校、社会团体做公益讲座。为社会进步发挥余热是我的心愿,这与两次在电大的学习经历是分不开的。
府谷县电大成立35年来,培养出本专科学历学员多名,培训非学历学员多名。在府谷县,电大学员很被社会认可。作为一名电大毕业的校友,我很骄傲。
母校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的蓬勃发展,更让我无比自豪。听现任校长许春霞报告:得知现在母校有15.5万名在读学子,在陕西各大学位列第一,仅西安就有6大校区。省电大在陕西省形成了“天网、地网、人网”全覆盖。如此宏大的规模,已经为陕西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必将为整个社会的发展书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