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采风散记
文/安琴
年4月13日,子洲县诗词学会、作家协会、陕北文化研究会20余人,去米脂交谊、采风,与米脂县文联、诗词学会、作家协会交流了书刊,有《陕北文化》《子洲诗刊》《米》《大美米脂》《大话陕北》,文友相互交流切磋,彼此受益匪浅。
春暖花开,不冷不热,一天时间我们游历了杜斌丞纪念馆、杨家沟、李鼎铭故居及陵园、李自成行宫、文昌桥、万佛洞、高西沟。除了李自成行宫是第二次去,其他地方都是第一次光顾。
首先我们参观了杜斌丞纪念馆,杜斌丞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教育家和*治活动家,也是国民*中将杜聿明的堂哥,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年在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任教务主任兼史地教员;年任校长。支持学生爱国运动,鼓励学生为国效力,为发展地方教育,他还倡议、支持兴办了米脂高小、米脂三民二中、榆林女子师范、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延安省立第四中学等学校。
杜斌丞一生不断坚持革命。年3月20日被国民*府逮捕,年10月7日于西安英勇就义。
杜斌丞殉国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下挽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周恩来副主席赞扬他是鲁迅式的共产*员。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了展馆工作人员的讲解,看了许多图片,收获不浅。
其次我们去了杨家沟,杨家沟在陕北米脂城十里铺向东北方向延伸约20公里处,是陕甘宁边区*府转战延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于年居住过的小村落。
杨家沟村曾是陕北最大的地主集团马氏的庄园,年,因毛泽东一行在这里居住四个月,把马氏的旧居作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
毛泽东离开杨家沟时对送行的群众说:“杨家沟是个好地方。”杨家沟是西北战场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是中央机关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在中共*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杨家沟革命旧址,原称“毛主席旧居”,于年辟为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并正式开馆,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列为全国影视拍摄基地。年,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我们参观了马氏地主的粮仓、十二月会议旧址、毛主席和周总理旧居,防空洞、毛泽东转战陕北纪念馆,感叹十二月会议的会议室是如此之小,如此之简陋,会议确定的竟然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深感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同时也惊叹马氏庄园的选址和建筑无与伦比,杨家沟一行充实而愉快。
第三站李鼎铭故居及陵园,李鼎铭曾任陕甘宁边区*府副主席,他提出“精兵简*”议案,得到毛主席的肯定并付诸实施,取得巨大成效,并与毛泽东、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年12月11日,李鼎铭因患脑溢血症在米脂县杨家沟不幸逝世。
李鼎铭陵园与故居位于米脂县城东20公里的桃镇村。陵园是周恩来总理批准于年修建,它将陕北传统的陵园墓建和现代陵园建筑巧妙融为一体,设计工巧,修造精湛,登山瞻仰,引人肃立。庄严雄伟的塔型纪念碑上镌刻有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和西北局题赠的挽词。
李鼎铭故居坐落在陵园下的黄土坡上,是5孔典型的陕北窑洞,辟为李鼎铭纪念馆。这里环境清新自然,天籁独具,与李鼎铭先生慎思博学的人格融通。陵园与故居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接下来我们步行米脂古城,去李自成行宫。古城石板地面,两边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店铺匾牌、大门,古建筑彰显了银州古城昔日的辉煌,米脂县东街小学的大门让我想起了母校周完小的大门,倍感亲切。
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李自成行宫,在门口凝望片刻,我感慨万千,32年的岁月风尘又把我带到了这里,年轻时来过的地方现在更年轻了,只是时光飞逝,我已不再年轻。这次来到李自成行宫就算是故地重游吧。
李自成行宫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城北的盘龙山上,是明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大顺*权皇帝李自成的行宫。
李自成行宫建于明崇祯十六年(年),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国后,其侄李过奉命回米脂修建的。行宫依山据险,庄重威严,远处眺望,如巨龙腾飞,雄伟壮观。行宫前后2层90级台阶,将秀丽别致的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以及凌空而立的玉皇阁联结托起,蜿蜒有序地直上山巅。
李自成行宫是西北地区现存最完整的一组古建筑群,是陕西省别具一格的一组古建筑和富有园林风貌的游览胜地,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年5月25日,李自成行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自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陕北、米脂人民的无上光荣。至今,李自成行宫以它奇妙的结构,严谨的布局,成为一处别具风格的木结构建筑群和富有园林风貌的游览胜地。
我们边走边看,听着讲解员流畅通俗的解说,让人思绪万千,见一座玻璃钢制作的闯王铸像安置在正殿之中,那炯炯目光,凝视着远方,似乎在闪烁着希望之光;那铁浇铜铸般的头颅,不屈地略略昂着,显示出一付英武的凛然之气来。站在雕像前,让人不禁缅怀起他那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如果没有陈圆圆没有吴三桂,历史是不是会改写?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人文气息浓厚的文昌桥、历史悠久的万佛洞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高西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天的行程结束,正在维修的貂蝉山庄和姜氏庄园只能以后再看。山川秀美,文化底蕴深厚的米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祝愿米脂的明天更美好!
张俊谊
阅读米脂
米脂是一本大书,我曾多次阅读,每读一次有一次感受。这次,随子洲县诗词学会、作家协会、陕北文化研究会采风团诸公又阅读一遍,有了新的收获。
先读斌丞纪念馆。这里是杜斌丞先生的纪念馆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图书馆。杜斌丞先生,是民主革命的先驱,他在做榆林中学校长时,循循善诱,教诲学生,不少陕北精英人物,受到了他的熏陶。后来,他从了*,更有不少佳话。尤其是在西安事变和抗日战争中,他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在解放战争中,因为支持共产*,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而惨遭杀害。他的死,见证了国民*统治者的虚弱和残暴。凡是靠独裁统治的*权岂能长久?斌丞纪念馆,是一处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再读杨家沟。杨家沟是一个文化名村,扶风寨有不少窑洞四合院。每一个四合院都有故事,每一个四合院都值得品味。更值得品读的是“新院”。这是留学日本的马醒民修建的窑洞。她哥特式门脸,内部是窑洞,中西合璧,建筑奇特。毛泽东、周恩来曾在此居住多天,有多少故事,有多少传奇。这些我以前都阅看过。这次,近距离地看了几个四合院,对杨家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而在召开十二月会议的院子里,有杨尚昆、叶剑英的居住窑洞,我于年就提出这不确切,但仍没有纠正。在马氏祠堂里的毛泽东转战陕北展览,似乎更陈旧了。看着茅盾题的“毛主席转战陕北”七个字,我想起了往事。年春,我和屈智臣到人民文学编辑部,找到了当时的编辑周明,求他向茅盾题词。他答应了。于是,就有题词。原先题的是“毛主席转战陕北的故事”,后来,正式出版时书名改为《毛主席转战陕北》了。回忆往事,再看今天,不禁感慨万千。
又读桃镇的李鼎铭故居和其陵园。故居在一个山角下,五孔接口子窑洞,窑洞上方挂一块“造福桑梓”的牌匾。这是民国十四年()米脂五区村民给李鼎铭赠送的,可见李鼎铭在群众中的威信。窑洞门不开,只有一盘碾子静静地在门外,好像诉说着一段难忘的历史。陵园在故居东北的山头上。原先是砖铺路,现在成了石台阶。我数了一下,共有(或)个台阶。是象征一年天呢,还是其他?李鼎铭的陵园修建于年,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修建的。据电视剧《李鼎铭》介绍,李鼎铭年在义合会议时猝然去世的,他在孤独、郁闷中辞世。他的死是悲剧。对于他的死,民间有不同传说。后来陕甘宁边区给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李鼎铭故居和陵园似乎仍在诉说着这个民主人士追求自由,寻找真理的往事。前不久,我应邀观看了何志铭执导的八集电视连续剧《李鼎铭》,再次观看了李鼎铭故居和陵园,对李鼎铭有了更深的印象。
接着读米脂窑洞古城。米脂城约有近千年历史。古城是窑洞为主的建筑。我们只品读了外部,有高敏珍之居、某将军之居、东街小学、旧斌丞图书馆等标志,还有不少店铺、悠长的小巷、石砌的道路,似乎有点冷落,有点宁静,只有几个学生在街道上行走着,我读出了沧桑,也读出了破败。我记得年,我在光明日报社,见到一个女同志,她夸赞道:米脂的街道是石板街,这石板街应该有多少故事。而在这条街道上却有几个“子洲果馅”的铺子,可以看出来,子洲果馅已经成了陕北的品牌。北门洞壁原有“敬惜字纸”的小龛,记这是旧时人们对汉字的敬仰和崇拜的遗存。“敬惜字纸”四个字,是最近更换了的。
继续读李自成行宫。出了窑洞古城的北门,过了一道桥,就是李自成行宫。我大概来过十来次。这里的牌楼上有我的一副对联:高天厚土,一山烟雨一山画;卧虎盘龙,半是英雄半是神。李自成,他是英雄,也是神仙,他是陕北人的光荣。李自成行宫里有李自成展览馆、汉画像石展览,还有米脂婆姨展览,我大体浏览了一下,和以前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仍用李自成起义于甘肃的说法,而李自成起义于西川一说,仍没有被采纳。对李自成之死,有了湖南石门夹山寺为僧的说法。其实,李自成行宫,应该是真武庙,行宫仅是民间说法,已故的贺国建兄就不认可这种说法,他生前给我多次说过。因此,他主编的《米脂县志》就没有采纳“李自成行宫”的说法。4月10日,《榆林日报》刊登了常文树的文章,他的文章说,此庙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有两块碑记可以证明。他又通过推测说,李过把此庙改为行宫,仅是推测而已。采风团诸公在周锦明兄主*米脂县时打造的李自成骑马铜像下合影,也是一种风景。这个景点,新树了一方碑石,是史海浪先生撰写的碑文。
米脂县在无定河上新修了文昌桥。这个桥装饰了石刻文字和石版画,我们是真正的品读。这些文字和画,是米脂人物的赞歌和画面,还有米脂八景的介绍。其中有古代米脂人物,近代米脂人物和当代米脂人物,当代米脂人物中有刘澜涛、马明方、李鼎铭、杜聿明、李力果等,还有杨芝芳(高岗第一位夫人)、尤祥斋(谢子长夫人,后为郭洪涛夫人)。并且有高岗和马文瑞。这两个人一个是横山人,一个是子洲人,强拉硬扯说成米脂人,似乎也有点道理,但窃以为不上为好。米脂人杰地灵,何必要把别的县的人说成是自己县的人呢?
在文昌桥头,原来就有“苗秀山纪念碑”,这次我又顺便看了一下,我知道此是米脂群众为已故的米脂县委书记苗秀山立的纪念碑,系苗长茂和艾建国撰写的碑文。苗秀山,《子洲县志》有传。
我们准备到高西沟去参观,因为道路阻隔,只好先品读米脂万佛洞。网上介绍:万佛洞又称万福洞,位于米脂县城北8公里的无定河右岸悬崖上,共有29个洞窟,是陕北洞窟最多,规模最大的石窟群,窟群长米,窟门大多镌有名称,主要有伽蓝护法殿、观音洞、灵宫殿、白衣洞、关王洞、九天圣母洞。我到此处最大的收获是,这里有一种灵签,和榆阳花园沟的一样,是32签。不同的是花园沟用的是金钱课,而这里仍是竹签。还有,石壁上刻有贺国建兄于年撰写的《米脂赋》,可惜贺国建兄已辞世12年了。人生如白驹过隙,多么短暂啊!
由于有了返回榆林的顺车,我就搭车回榆林了。后来,采风团诸公到高西沟一行,从他们发回来的照片,我看到他们在高西沟纪念馆前的合影,我真羡慕他们。高西沟是陕北高原治理的一面旗帜,也有不少看点。虽然,我已经先后三次参观高西沟,但这次没有去,仍怅然若失,有点遗憾。
最后,我把拙作《小米.窑洞.女人》最后的一首诗抄写出来,供诸公哂读:
金黄色的太阳照耀着金黄色的土地金黄色的土地上生产金黄色的小米小米哺育着黄土地的男男女女小米也孕育着千百年的希冀米是米脂的一本杂志女人是封面窑洞是封底里面写着米脂从古至今的神奇窑洞是米脂的一道风景见证着米脂婆姨的聪明和美丽米脂婆姨米脂的一面鲜艳的旗展示着米脂的无穷魁力小米窑洞女人一首优美的信天游一杯醇香的酒传遍无定河传遍陕北芳香千里万里¨呵美哉住窑洞吃小米的米脂女人呵说不尽道不完的米脂
年4月16日晨于榆林高新区绿洲阳光小区
米脂的“风花雪月”
文/常微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偶然看到卢梭这句话后,不由无奈哂笑,笑自己日日在掷地有声、不断挥舞的鞭子下,如陀螺般飞速地旋转、跳跃,却不曾感受过片刻的愉悦。人心使然、紧张无序的工作环境,如牢笼一般禁锢着我的身心,我一边呐喊着自由,一边又不舍做囚徒的安逸。时间久了,我居然习惯了枷锁的束缚,心中不经意竟开辟了一隅净土,于是日夜自在地舞之蹈之。
这方乐土来自三月我加入的子洲作协,在此我有幸结识诸位前辈。并参与子洲作协“米脂采风行”。跟随这样优秀的团队出行,是我人生第一次。也是暂别后最津津乐道,念念不忘的一次。
我念念不忘的:是那群谈笑风生,挥洒自如的前辈;是浸透在这一砖一石的革命热情;是记载史书中那一页页灿烂的诗篇;是春日里随桃花纷飞的爱情故事;是镶嵌于黄土高原处一座座荡气回肠的地主庄园;是静立于深山孤坟冢冢倍加思亲的寂寥;也是每一步都在蜕变不断迸发出崭新的自己。总之从米脂开始,感动便从未间断,怀念更没有无故止步。
我感怀于米脂的“文化之风”。漫步于米脂的文昌桥,任由无定河那吹面不寒的杨柳风,轻轻拨弄翻飞的发丝。放眼望去,文昌桥两侧的石栏上刻有精美的图案:有历年来为人们啧啧称赞的米脂风云人物;有栩栩如生的名俗石板雕画;有米脂人引以为傲的八景介绍,有潇洒飘逸入石三分的书法作品……我们一边用心品读,一边聆听史秘书长的讲解。文昌桥本身不长,但因其承载的悠悠历史,却倍感长远。这桥凝聚着米脂人民无数的心血,从考量设计桥身开始,到收集石刻资料,再到精心筛选,石板雕刻,最后顺利竣工,每一环都蕴藏着米脂人民的风骨。在这飞速发展的节奏中,文昌桥用它自身的内涵,让我原本浮躁的心如沐春风。在重商业轻内涵的旅游业兴起中,文昌桥的修建无疑是个特立的存在。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推崇传统文化,不忘历史使命在米脂已蔚然成风。我在文昌桥上吹着风,行人在桥那头看着我。
我感动于米脂的“美眷之花”。闲庭信步在杨家沟的马氏庄园,钦叹于养尊处优的马氏女,不拘礼教与长工毅然逃离深宅大院的果敢。而今来看她的选择并非冲动,这设计精妙,巧夺天工的四合院窑洞不正是她奋不顾身,笑靥如花的写照吗?站在马氏祠堂前,我仿佛又听见那动人的陕北情话“烟锅锅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我不嫌哥哥穷。”马氏庄园从修建之初的艰辛到后来的一路辉煌,并非它幸运恰逢盛世,而是源于马家严苛的祖训:遵循儒教,耕读传家,勤俭持家。所以他们富裕了一代又一代,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才。沉寂中听见转角处传来阵阵嬉笑,闻声而去,原来是欣然怒放的梨花下,阿姨们正在陶醉欣赏。擅长摄影的前辈们不由当起了导演,把娇艳的阿姨们定格在这美好的四月中,甚是感人。看着这庄园中来来往往的游人,我也自诩花儿,悄然绽放。虽没有马氏女的超凡,但我也执拗不愿被俗物裹身,失了诗意。
我感伤于米脂的“离殇之雪”。越过层层台阶来到李鼎铭的陵园。墓前石桌零散的祭品和未烧烬成灰的纸钱,定是清明节有人前来扫墓。看着这座座坟墓,我来回踱步轻抚石碑,心中顿时漫天大雪纷飞。我满心满眼都是歉疚,自责清明没回老家,没去爷爷坟前磕头扫墓。站在这米脂山上望子洲,悲凉从心底渐升,我强压着心底如浪潮般翻涌欲出悲伤,宽慰自己,爷爷会原谅会懂我们的身不由己。我在李鼎铭老先生的墓前久久伫立,说尽对爷爷的思念和缅怀,请长眠于地的爷爷别再牵挂:“您当初担忧的孩子,我的爸爸早已有了担当,把我们家照顾得井井有条;您偏爱的孙子,也各自有了家庭和事业都挺好,只是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很想您,遗憾您未能看着我们长大,我们也没能照顾您终老”。步履匆匆的我要告别这陵园了,爷爷你可曾听见我的喃喃自语?四月的暖阳无情拂去心中积压的大雪,没人知道我在这儿有多么想念。
我感念于米脂的“高悬之月”。辗转来到米脂王沙沟村的万佛洞,之前多次途径此地却不以为然,以为不过是寻常石窟,哪里就担的起“万福洞”这个美称。今日有幸停步于此,听正殿长者介绍后,才羞愧万分,自知孤陋寡闻。我手攀铁链、心怀敬畏来到伽蓝护法殿中,脚步还未立定,眼睛便被吸引而去。这石窟中竟有这样一番天地,大大小小的石尊,密密麻麻地、紧然有序地悬浮于石壁之上,果然是万佛洞啊。这正殿不正如一轮皓月,熠熠光辉吗?那周边环绕着的小小石窟,一如群星相互映照。如果单从它的恢弘外观就把它定义为月,难免过于狭隘,因为它的瑰丽之处更在于它的内在,它所反映的三教合流才是其真正的魅力所在。此处檀香阵阵,我深受感化,但并没有求神问卦,因为我很清楚我追求是什么,我要的答案它就在我心里。
短暂的行程在日夜轮回交替中匆匆划上句号。返程途中我靠向车窗,望着天边的那弯斜月,不由想起那个手提灯笼照亮我的人来,此刻他在干什么呢?是伏案写着他的风花雪月?还是推杯换盏诉说爱恨情仇,亦或是同我一般,静坐微笑。
回家进门忍痛挽起裤脚,膝盖间一抹青紫赫然显现。拍照给家人戏说,这是我在杨家沟一脚踩空赚来的勋章。现在“勋章”已自愈结痂脱落,但关于米脂的“风花雪月”却深烙我的心间。
万佛洞游记
文/马敏
自米脂县城北去,经国道,七八公里入王沙河境,至无定河东岸,见壁绝或十丈有余,仰观其上,岩高峻窅窱、有怪石突兀,洞穴不似星罗,二十又九,大小不一。余尝过此十数载,无暇顾及,未曾登临而一游。
时己亥猪年春三月初九,随长者行,时有大风漫卷黄尘,也难阻登览之心。下车步行至牌楼下,上书“万佛洞”,顺道拾级而上,阶仄而陡,居中手脚并用,一鼓作气而上,两旁行者拸石,七八步一休,稍稍疲累喘息。仰可见前人履底,顾可视后人首,经登云路,穿盘天洞,余至一平台据顿,极目远眺,柳绿河清,近观枯藤悬于摩崖,崖上刻有“米脂赋”“万佛洞修复记”各一。另有灵泉四眼,名曰“神泉水”,传曰泉水各有其味,或解乏或舒筋或治病,各显其灵。欣欣然得此奇闻,未尝有也。
右行十步余,上方数十台阶,得见一祠,中有一仙子,嘴角微扬,双眼带笑,眉慈目善,温暖可人,据载“此娘娘乃真人坐化而成”,名曰“孙氏坐化娘娘庙”。
复行至主窟,名曰“伽蓝护法殿”,独行攀爬铁云梯,剧烈摇动,险象环生,主窟两侧多洞穴,各路神仙比邻而居,栈道互相连接,道仄容一人,如萦带盘于崖中焉,浑然天成。东望无定河水,泠泠不绝,目尽处诸山相连,萧萧春风如烟而过,如置身于云雾之中不辨远近矣!美乎哉!顿觉心旷神怡而厌红尘之攘!
入主窟,间有四方石柱,上下相连,佛坐于方形莲座之上,双手结禅,窟顶略平,有八卦,有藻井,中有绕莲花瓣,周绕有龙、凤、虎、鹿等瑞兽,石壁之上雕有佛尊近万,虽经岁月侵蚀,形态依稀可见,或托腮或闭目或打坐,各不相同。往来膜拜拜之人,无不虔诚。窟中一僧人,面红润,体态圆而浑,半倚于木椅之上,见余乃曰:“古有章法,见佛需拜,需敬香烧纸,需扣首,需布施。”递香三柱,黄纸二张,正襟危坐曰:“叩首,随心布施。”余乃虔心跪拜、磕头作揖。然念及囊中不藏一文之事,心遂慌乱,又念及余一介布衣,月入一千又六,尚不能糊口养家,每每谈钱而色变,心下怆然。脸红心跳,未及观全洞,仓皇而逃。乃喟叹曰:“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今余为几文香火钱而遁,不若君子之行矣!”
经此一事,再无心游览,终觉“一文钱难倒女汉子”,下铁梯,折北而行,见峭壁岩石风化成蜂窝状,道旁有怪石,嫩草环之,苔藓披之。当是时,耳畔有诵经念佛声,有风摇树动声,有车鸣笛绕声,有崖谷癫动声,细听若远若近。嗟乎!终觉“百闻不如一见。”
念青石险绝无情冢,千锤百炼化佛陀,涅槃重生渡九天,十八伽蓝护黎民,无定河边守忠骨,万佛洞中渡众生。余尝过此十数载,今得一游,方识得此奇景,遂为之小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