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周世久周家硷
TUhjnbcbe - 2021/8/7 3:37:00

周家硷

文/周世久

周家硷镇位于子洲县西部,距离县城30公里。如今的周家硷镇,大理河、国道、青银高速公路、太中银铁路在境中穿过,东与马蹄沟镇相依,南与高坪乡、砖庙镇接壤,西与马岔乡紧连,北与水地湾乡、电市镇毗邻,为大理河川*治、经济、文化之重要集镇。该镇总面积为81平方公里,耕地为亩,辖23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个村民小组,40个自然村。年全镇户,人口。集镇上现设有镇人民*府、中学、中心小学、信用社、医院、邮*所、电信所、派出所、法庭等10余个机关单位。

周家硷镇历史悠久。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本境属上郡阳周县管辖。北魏时期,双庙湾村曾设立大斌县,周家硷镇属大斌县管辖,一直到隋唐。北宋至道年间,本境为西夏占据。元、明、清时期隶属绥德州。清康熙十四年(年)周四(周世民)在本镇聚众起事,惊动朝延。

民国年间,周家硷镇设立联保,仍属绥德县管辖。年2月29日,八路军三五九旅驱逐了国民*绥德专员何绍南,周家硷镇归陕甘宁边区*府管辖,仍属绥德县。年9月,本境归西川办事处管辖。年1月,子洲县正式成立,本镇归属子洲县。其时设周家硷区*府,辖周围7个乡。

年12月,子洲县并入绥德县,至后8月又恢复子洲县。此后为周家硷乡人民公社,年改为周家硷镇人民*府至今。

周家硷镇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年,国民*反动派大肆围剿红军,陕北特委、绥德县委机关移迁到周家硷邻近的张家岔村和李家银沟村一带。这年秋,绥德县委负责同志呼永华、马文瑞、白明善、刘澜涛等在李银家沟村办起了一所“平民学校”,实际上是革命活动场所。当时,由白明善同志任教员,学生有早期*员冯文江、周梦雄、周发源、呼永华、马文瑞等人。他们经常在这里开会学习,起草文件,印刷传单等。年1月,陕北特委在李银家沟呼永华家开了两夜三天会议,讨论通过了由白明善同志起草的一份土地革命宣传材料。2月,在张家岔柳三家召开了中共陕北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传达了*的“六大”和省委第四次扩大会议精神,确定了陕北的工作方针,选举了特委领导机构。年4月,胡宗南进攻陕北时,周恩来副主席曾在周家硷镇周义祖家住了一晚上,6月陕甘宁边区*府主席林伯渠在古路崖村周俊秀家住宿1夜。

从明代至新中国诞生前,周家硷镇与瓦窑堡、镇川、义河镇誉为陕北四大名镇。它地处山西通往甘、宁、蒙的重要交通要道,故有“秦晋通都”之美誉。这里交通便利、市场繁荣,成为大理河流域的*治、军事、贸易中心。

清末至民国年间,周家硷镇的集市贸易十分活跃红火。周家硷每年有四大集会,来自山西、河南、内蒙、甘肃、宁夏等省区及本省延安、榆林、横山、绥德、子长、靖边、米脂、清涧等周边县的商客在这里进行商贸交流和牲口交易。农历3月14日至16日为“三月会”,俗称“籽墒会”;7月14日至16日为“七月会”,又称为“瓜果会”;10月14日至16日为“十月会”又叫“米粮会”;12月14日至16日为“腊月会”,俗称:“年会”。每月有6天集,农历逢四、九为集日。据老年人讲,外地客商常在遇会的前两天就来周家硷占地摊了,牲口交易常常要推迟两天才成交。当时街道长2华里,逢集遇会常常摩肩接踵,市场热闹非凡。

民国年间,周家硷的字号店铺多达40余家,所有铺面都是窑洞式并带有小门楼的建筑,呈现出陕北集镇和民居的独特风格。其中最有名气的是:张家砭村周绍祖在中街开设的字号叫“福泰昌”,主要经营各种药品,是绥德出城第一个大药铺。李银家沟村周巨元开的字号叫“巨元成”,当时是周家硷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铺子,主要经营布匹、棉麻、皮毛、百货。他家在周家硷、绥德、天津等地开了5个字号,资本近10万银元,仅国民*绥德专员何绍南借禁用银洋的名义罚没侵吞了近9万块银洋。30年代,周巨元的儿子周志瑜是绥师共青团支部书记,他家为红军贺晋年部队垫发军饷数十万银元,受到当时任绥德县团委书记马文瑞的称赞。桥沟村李金荣在后街开了一个字号叫“福兴泰”,主要经营布匹、百货。同时他还开了个“福兴店”,即骡马大店。后街头,还有个大骆驼场。桥沟河畔专门有个“牲口市”,骡、马、牛、驴、猪、羊交易数百头(只)。40年代末,续甫昌、姬世道等五名民主人士合伙开了个字号“西顺兴”,经营百货生意,实际上是红军活动的联络站。段家湾村李斌前开个字号叫“难民工厂”,招收一些贫困户纺线织布,维持生活。特别是前街头牛开仁开个“铁匠铺”,实际是红军活动的站口。刘志丹等红军战士曾在他家开过会,吃过饭。他为红军打刀枪,让妻子周芝山夜晚送给红军,或在晚上替红军到街道墙上贴传单、标语口语等。

在民国年间,周家硷的字号和店铺为发展当地的经济、贸易、文化及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解放后,周家硷的集市商贸活动更加活跃。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展速度更加迅猛,街容市貌发生巨大变化。八十年代以来,在赵英武、鲁嘉琦、安忠兰等同志的关心和支持下,多方筹资万余元,先后在张家砭、赵场、营盘三个村的街道两旁修建起余间商品房,街道由原来的2华里扩展为4华里,同时硬化了街道,修起了自来水,并建立了三个大型农贸市场,有各种门市和店铺多家,集市红洋,生意兴隆,每年收入万元以上。

清末,周家硷邻村双庙湾农民李宏恩发明了绿豆粉条,后来又试验成功洋芋粉条。改革开放后,双庙湾群众家家户户加工粉条,由原来的手工改为机械化加工粉条,产品远销西部10多个省区。在该村的带领下,周家硷10多个村的群众加工粉条。年,全镇生产粉条吨,产值达万余元,成为“粉条之乡”。

年以来,周家硷邻近的白家沟村高德斌和桥沟村高振岗、吴尚治等人创办起了3个大型机砖场,年生产机砖万块,产值达多万元,成为周家硷镇新的经济增长点。

周家硷镇不仅是一个发达的商贸集镇,也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的名镇。

清同治十一年(年),绅士周文郁用地方斗捐创办起了“周家硷义学”,校址设在镇文昌庙内,有教员1人,学生10余名。光绪至民国年间,绅士周文治矢志兴学,亲自出任校董,将“周家硷义学”改为“周家硷高等小学校”。他曾三次筹款上千余元聘用名师,,修建校门,扩建校舍与教室,每年招生80余名,曾得到当时陕西省长刘振华的“传谕嘉奖”。40年代周家硷小学为全县五大完小之一。60年代,马士元校长筹措经费,新修10孔窑洞,因其治校有方,办学成绩突出,受到省上的表彰奖励。年李光任校长后,发动广大干部群众集资办学,在老校友原全国*协副主席马文瑞,时任省公安厅厅长赵英武、省交警副总队长鲁嘉琦、榆林地区副专员李雄梧、榆林地区公安处长周锦明以及胡文保、安耿、万多军、万三林、刘晓艳、周良楣等各界人士的鼎立资助下,多方筹资多万元,修建一座四层32间教室的教学大楼,14间街道门面房,还新修了校门、花坛、操场厕所等,绿化美化硬化了校园。年“普九”时,创建“六室一部”,启动了远程教育工程。通过了省级“普九”验收。年3月,该校被榆林市委、市*府授予“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周家硷镇中心小学建校年以来,为国家培养出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最有名望的是原全国*协副主席马文瑞同志。他13岁时进入周家硷高等小学学习。14岁时就投身革命。建国前,他曾先后担任绥德县委委员、团县委书记、陕北特委委员、团特支书记、陕北省委秘书长、宣传部长、陕北*委书记、陇东地委书记、西北局常委、组织部长等职务。建国后,先后担任西北局副书记、国家劳动部长、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第六、七届全国*协副主席等职务。还有赵英武、赵承武、安定、钟廉清、师惠芳等数十名省厅级干部,县团级以上干部多名,大学生、研究生、博士后上千人,仅姬延华一家就有大学生、研究生10名。本镇还培养出刘彦林、周良楣、周祥初、安东、刘清飞、牛勇、周飞、李斌等一大批作家、医学专家、高级编辑、记者、教授。近年来还涌现出刘晓燕、周桂萍、周能武、胡文保、高振浪、刘生东、刘光明等一大批明星企业家,他们为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周家硷的文艺活动挺有名气。40年代至60年代,周家硷人士周士祖、刘锦荣组建起40余人的“周家硷业余晋剧团”,并先后担任团长,他们到本县、横山、定靖、子长、内蒙草地进行演出晋剧《刘备祭灵》、《空城记》等10余部传统剧目,以及现代新编剧目《做军鞋》、《李旺偷瓜》、《两妯娌分家》、《逼死媳妇》等有教育意义的文艺节目,受到广大观众欢迎和好评。近年来,老年人刘锦昌、曹建强、李仰秀、赵玉兰等建立了50余人的周家硷镇业余文艺中心。他们自编自演了20余个文艺节目及大秧歌,在周围乡镇和本街剧场宣传演出15场,大大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双庙湾的踢场子秧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陕北秧歌的典型代表之一。相传这里在北魏设大斌县时就开始闹秧歌了。年,双庙湾的四人场子曾出席了陕西省民间艺术调演活动,荣获大奖,名扬四方。现在正积极挖掘整理,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家硷镇的石雕工艺品飘洋过海,闻名遐迩。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营盘村退伍军人万兆存,赵场村民万雕在镇上创办起了雕刻场,培训学员多人次,主要雕刻石狮、佛像、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及各种人物形象。万兆存、万军利、周玉宏等人曾多次荣获省级以上雕刻艺术大奖。他们雕刻的数万件精美工艺品,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换回大量外汇。北京奥运会前夕,陕北雕刻大师周玉宏雕刻的“鸟巢模型”和“福娃腾龙”工艺品送往北京奥运展销会展出。

在清朝至民国年间,周家硷镇有“龙岗山寨、朱砂神洞、文屏书案、笔架凌云、走马平川、古寨月宫、高峰山耸、北方塬平”八大自然景观和“玉皇楼阁、三皇庙宇、八角楼、文章楼阁和百子殿”五大历史人文景观。子洲著名小吃——大花馃馅的原产地也在周家硷镇。(写于8-11-25)
  

周世久简介

周世久:男,年11月出生于陕西省子洲县周家硷镇古路崖村,中共*员,小学高级教师,大专文化,北京“新世纪之声”征文办特约编委,北京《和谐中国》杂志特约记者,《陕农报》、《榆林日报》、《今日子洲》、《子洲教育》等报刊特约通迅员,子洲县徐研会会员,子洲县*协文史资料员,榆林市黄土文化研究会会员,子洲陕北文化研究会会员,榆林市诗词协会会员,子洲县各界人士联谊会会员,原子洲县周家硷镇中心小学教导主任,退休老教师,现居横山县城。

 任教44年,曾30余次被地、县、镇校评为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少队辅导员、先进教育工作者。其教研成果突出。多年来撰写教学论文60多篇,在国家省、市、县报刊发表48篇,其中32篇征文奖。80年以来,为*报写稿3多篇约万字,在地区级以上报刊发表1多篇80万字,80年以来,被全国省市县宣传部门评为优秀通讯员30余次,荣获国家、省、地、县新闻征文奖和竟赛奖66次。六次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新世纪之声”征文颁奖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年3月被榆林市委市*府授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5年—年分别被人民日报社市场报、中国新闻报社、中国文化报等8个国家单位评为“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创新人才”,授予“爱我中华共创和谐优秀新闻人物”奖牌。年8月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全国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实践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世久周家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