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过去,莘莘学子们寒窗十二载的背后都是欢笑与泪水,而录取通知书则成为了这些年付出的回报。
其实,出成绩并不意味着大局已定,相反则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人生这条道路还很长,往后余生,每一步都要走好,而填报志愿可以说是第一步。
近日,我国各省市陆续公布了年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线。机械类专业是工科中的一个宽泛的学科,是理科生选报的热门专业之一,堪称最强工科,也是以后的热门专业。
在理工类学生的专业选择上,除了土木、计算机、机械以及生物化学这些老朋友外,近几年还有了很多新面孔,其中智能制造就是其中一个。
●什么是智能制造专业?
智能制造专业属于人工智能类新工科专业,是近两年新开设的。
专业培养方案上除了基础的数学、物理、英语外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业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导论、电工学、电子学、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智能制造工艺、控制工程、机械设计、生产系统网络通信、传感与精密测试技术、制造系统感知与决策、智能制造装备、数据库应用、软件工程、及机器人、AR/VR、增材制造等。
从培养方案上来看,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机械、计算机科学几个专业都有交集。之所以这样设置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智能制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本身就是跨专业、跨学科的,智能制造包括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所以对应的就需要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人才需求。
●智能制造专业就业方向: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的主要方向。对于既懂制造业又懂计算机的多学科交叉背景的人才将十分宝贵,最好的选择就是去高端制造业企业做智能制造相关岗位。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相信在未来这类技术性人才也会是极其稀缺的。
同时基础学科中包含计算机软件相关,进入互联网企业也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前景一片明朗,但在学科范围这么广的情况下,能够学以致用还是需要大量的付出与实践,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智能制造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才缺口。智能制造属于传统制造与信息技术的交叉领域,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行业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瓶颈。据数据分析预测,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测万人,人才缺口预测万人。到年,人才需求预测万人,人才缺口预测万人。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的任务,就是为智能制造产业输送“顶梁柱”式人才——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以促进中国制造真正实现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新职业正式发布,是从国家层面对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的肯定,为行业人才的选用与培养明确了方向;是智能制造领域企业和从业人员立足新起点、树立新理念、迎接新挑战、谋划新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落实国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建设的重要举措。
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前景如何?一、机械类相关专业概况
据了解,机械类相关专业有近16个。其中,智能制造工程、智能车辆工程、仿生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是近年来新增设的专业。数据显示,截至年,有84家高校增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位列新设专业数量第一。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智能制造行业相关利好*策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法律法规和*策支持装备制造行业健康、良性发展,智能制造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领域得到了国家*策的鼓励与支持。在产业*策出台的背景下,相关部门陆续颁布产业*策支持文件,明确制造业智能化为重点发展领域,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互联网技术,对行业内企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企业加快在技术水平、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升级创新,推动行业竞争格局的变革。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市场规模
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的升级改造,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呈现较快的增长。年中国智能制造产业产值规模亿元,年市场规模超亿元。预计年中国智能制造产业产值规模将超00亿元。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2.智能制造装备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作为实现产品制造智能化、绿色化的关键载体,其产业链涵盖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3D打印以及将上述环节有机结合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及生产线集成等。数据显示,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值规模达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值规模将达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3.系统解决方案
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主要指用于研发、制造、物流、企业管理等环节的各种控制、优化和管理系统,以及包括基于智能装备的系统集成业务。年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亿元,同比增长21.88%,增速比年同期高1.08个百分点。未来,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预计年市场规模达亿元。
数据来源: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联盟、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智能制造行业发展前景
1.国家*策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智能制造装备水平是影响我国制造业甚至整体经济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国家高度重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支持*策。不断出台的利好*策显示国家对发展智能制造的决心,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策环境,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迎来大发展时期。
2.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提升空间大
据工信部两化融合服务平台统计,年度智能制造就绪率仅7.9%。年四季度工业企业智能制造就绪率仅9.7%。智能制造推进体系初步形成,但智能制造就绪率仍不足10%,说明大多数制造业企业仍处于基础自动化阶段,工业企业整体关键工序数控化、管控集成化、供产销集成化能力依旧有待提高,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程度存在提升空间。
3.人才驱动智能制造发展
发展智能制造需要高技能的人才。据《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报告》预测,到年,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缺口数量将接近万人。为应对人才缺口,我国围绕设计人才、应用人才和服务人才三个方面发力培养智能制造相关的人才,同时吸引外部人才为我所用。这些人才将驱动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发展。
4.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市场机遇
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加大了制造业企业的成本压力,削弱了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并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率,制造业将深入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机器换人,不断提升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将增加对智能制造装备的需求,因此,为上游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延伸阅读:
全国所高校智能制造工程教育教学综合实力一览表近日,在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公布了全国所高校智能制造工程教育教学综合实力排行榜。
年3月至5月,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针对全国已经开办、正在开办、即将开办“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所普通高校进行调研,调研范围包括高校自身的品牌影响力、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师资力量建设情况、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情况、专业教材开发与人员投入情况、智能制造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情况、教学成果、“智能制造工程”实训基地服务能力、教师接受“智能制造工程”知识培训的人数与次数、举办“智能制造工程”活动的次数及规格规模等10个方面,结合上述因素对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教育教学实力进行综合打分、抽样调研,并最终以“排行榜”的形式向社会公布调研结果。以此服务“中国制造”战略,引领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发展。
全国所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综合实力排行榜排名
学校名称
专业名称
综合评分
综合实力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9.7
A+类
2
天津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9.5
3
同济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9.3
4
北京理工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9.1
5
西安交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8.9
6
华南理工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8.7
7
吉林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8.5
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8.3
9
东北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8.1
10
山东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7.9
11
湖南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7.7
A类
12
大连理工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7.5
13
合肥工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7.3
14
武汉理工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7.1
15
北京工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6.9
16
河北工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6.7
17
苏州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6.5
18
东华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6.3
19
中国矿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6.1
20
南京理工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5.9
21
南京林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5.7
A-类
2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5.5
23
华东理工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5.3
24
西南交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5.1
25
上海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4.9
26
天津工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4.7
27
宁波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4.5
28
安徽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4.3
29
南昌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4.1
3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智能制造工程
93.9
31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3.7
B+类
32
江苏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3.5
33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3.3
34
长春师范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3.1
35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2.9
36
常州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2.7
37
安徽工程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2.5
38
浙江理工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2.3
39
昆明理工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2.1
40
重庆邮电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1.9
41
中北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1.7
42
天津科技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1.5
43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1.3
44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91.1
45
南京工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0.9
46
天津理工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0.7
47
天津商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0.5
48
天津城建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0.3
49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90.1
50
北京工商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9.9
51
北华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9.7
B类
52
东莞理工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89.5
53
江苏科技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9.3
54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9.1
55
扬州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8.9
56
汕头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8.7
57
浙江师范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8.5
58
西交利物浦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8.3
59
集美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8.1
60
华东交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7.9
61
东华理工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7.7
62
南昌航空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7.5
63
景德镇陶瓷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7.3
64
南昌工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87.1
65
济南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6.9
66
齐鲁工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6.7
67
鲁东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6.5
68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6.3
69
河南工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6.1
70
武汉科技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5.9
71
武汉纺织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5.7
72
湖北工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5.5
73
江汉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5.3
74
湖南科技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5.1
75
南华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4.9
76
广西科技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4.7
77
桂林理工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4.5
78
青岛科技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4.3
79
西安理工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4.1
80
西安科技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3.9
81
西安工程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3.7
B-类
82
兰州理工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3.5
83
大连民族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3.3
84
沈阳建筑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3.1
85
青岛理工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2.9
86
山西大同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2.7
87
长春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2.5
88
辽宁科技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2.3
89
大连工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2.1
90
长春工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1.9
91
哈尔滨理工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1.7
92
佳木斯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1.5
93
哈尔滨商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1.3
94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1.1
95
南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0.9
96
温州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0.7
97
安徽理工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0.5
98
西安工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80.3
99
福建工程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80.1
江西科技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9.9
九江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9.7
山东师范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79.5
青岛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79.3
武汉轻工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79.1
长沙理工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78.9
广州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78.7
广东工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78.5
陕西科技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78.3
江西理工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78.1
广西民族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77.9
宝鸡文理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7.7
C+类
大连科技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7.5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7.3
营口理工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7.1
沈阳工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6.9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6.7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6.5
哈尔滨华德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6.3
上海电机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6.1
南京工程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5.9
宿迁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5.7
合肥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5.5
厦门理工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5.3
南昌理工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5.1
齐鲁理工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4.9
郑州轻工业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4.7
河南工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4.5
湖南城市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4.3
邵阳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4.1
南宁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3.9
重庆科技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3.7
C类
太原工业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3.5
沈阳工程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3.3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3.1
沈阳科技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2.9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2.7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2.5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2.3
台州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2.1
衢州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1.9
青岛黄海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1.7
黄淮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1.5
郑州师范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1.3
湖北文理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1.1
汉口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0.9
湖南工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0.7
玉林师范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0.5
贺州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0.3
长江师范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70.1
西安航空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9.9
天水师范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9.7
宁夏理工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9.5
运城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9.3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9.1
内蒙古民族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68.9
辽宁科技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8.7
黑龙江工业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8.5
常州工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8.3
南通理工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8.1
无锡太湖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7.9
金陵科技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7.7
C-类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7.5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7.3
绍兴文理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7.1
浙江科技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6.9
黄山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6.7
安徽科技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6.5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6.3
德州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6.1
临沂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65.9
济宁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5.7
菏泽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5.5
山东交通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5.3
山东协和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5.1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4.9
河南科技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4.7
郑州财经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4.5
中原科技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4.3
湖北民族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64.1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3.9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3.7
D+类
广东白云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3.5
广东科技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3.3
延安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
63.1
邯郸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2.9
兰州工业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2.7
银川能源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2.5
重庆文理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2.3
成都工业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2.1
西安思源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1.9
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1.7
D类
兰州城市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1.5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1.3
盐城工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1.1
三江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0.9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0.7
山东华宇工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0.5
文华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0.3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60.1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59.9
晋中信息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59.7
D-类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59.5
青岛滨海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59.3
荆楚理工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59.1
武汉东湖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58.9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58.7
武昌工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58.5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58.3
广州新华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58.1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57.9
西京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57.7
榆林学院
智能制造工程
57.5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简称:高校联盟)是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中国*法大学、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54家高校、企业共同发起,于年5月26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迄今为止,联盟发展会员多家,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联盟由一批积极投身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教育事业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公益性、全国性学术团体和服务平台。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担任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担任联盟理事长。联盟工作接受工信部、国家网信办等*府部门行*管理和业务指导。联盟主要工作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工业互联说整理自星河工控安全、中商情报网、高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推进联盟往期精彩回顾附下载
页PPT带你入门智能制造导论,建议收藏
页最新《中国工业软件产业白皮书》(附PPT解读+下载)
李培根:数字孪生实现的关键在于工业软件
67份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等相关资料等你下载!
90页《工业APP白皮书()》(附PPT解读+下载)
我叫“工业互联说”长按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