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榆林非遗创新性保护传承多样化融入生活
TUhjnbcbe - 2025/4/27 16:34:00
                            

近年来,榆林市立足非遗文化特色,通过民俗活动、非遗培训、课堂教学等形式,创新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着力推进非遗融入现代生产生活,以“新”思路开展“新”局面。

传统非遗

更需要“摩登”表达

谈起非遗,古老、传统、陈旧是很多人固有的印象标签,但在绥德县远竹中学的操场上,每天下午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们踏着铿锵鼓点舞动着“秧歌操”,让传统项目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

“音乐响起的那一刻,我忘记了所有烦恼,尽情地蹦跳,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丰富了我们的校园生活,也使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远竹中学学生刘奕男说。

陕北秧歌来源:榆林文旅

陕北秧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流传于陕北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传统舞蹈艺术形式,而绥德的陕北秧歌完整、系统且具有代表性。年,陕北秧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保护单位是绥德县文化馆。保护和传承非遗,就是要把这种蕴藏其中的古老而深沉的文化因子激发出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非遗不再是“古董”,而是成为“活”在当下、“火”在当下的一种存在。为此,绥德县将陕北秧歌和校园体操结合创新成“秧歌操”,广受中小学生喜爱。

“新鲜有趣是它的初体验,因为有了文化的加持,从孩子们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舞动的优美身姿,也能感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能感受到陕北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远竹中学教师朱艳说。

家门口的非遗

让人们“触手可及”

“这是我们去年年底接到日本的一笔大订单,做一款柳编收纳桶,怎么样?好看不?”2月14日,在陕西沙梁梁柳编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计件小工柳萍欣喜地向记者展示着手里的柳编。柳编水果盘、小花篮、坐垫……在一旁的陈列台上,还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手工编织产品。“我去年年底开始和屈师傅学习柳编,编一些简单的工艺品,疫情期间没事做,在家编了60多件工艺品,卖了多元。这段时间不忙了,又过来编织,拓宽收入渠道。”柳萍笑着说。

柳萍口中的屈师傅,就是柳编榆阳区级非遗传承人屈志荣。年,柳编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11月,陕西沙梁梁柳编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被榆阳区文旅局评为榆阳柳编传习所。依托传统柳编手艺,开展非遗保护,屈志荣带动当地群众学习柳编技艺,帮助困难家庭实现增收,解决劳动力就近就业,在实现自身盈利的同时,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该公司还经常开设柳编培训班,截至目前累计受益余人。“我们举办柳编免费培训班,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就业技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让柳编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屈志荣说。

三边柳编杨彬摄

每一种非遗文化,都是经过时间的淬炼和代代传承才成为经典。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留存传统,更要寻求与当下生活的连接。未来,榆林将继续把非遗元素与更多可能性相连接,让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精彩亮相。

记者马露露

原标题:《榆林非遗——创新性保护传承多样化融入生活》

1
查看完整版本: 榆林非遗创新性保护传承多样化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