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榆林非遗在传承中活起来
TUhjnbcbe - 2025/4/27 16:32:00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截至目前,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项、省级66项、市级项、县级项。近年来,榆林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方针,以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抓手,破解非遗保护难题,推动非遗整体保护“更上一层楼”。让非遗“活起来”,离不开一个个非遗传承人以及从业者的坚守、传承和创新。

绥德石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鲍武文——四十年坚守终于“点石成金”

一块普通的石头,经过锤凿,不仅能变成精美的艺术品,更成为助力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绥德石雕技艺有着两千多年历史,历经新旧石器时期的诞生,秦汉时期的发展,唐、宋、明、清时期的繁荣,传承至今。绥德境内出土的余块东汉画像石,乡间散存的唐宋石马和明清石狮,以及众多的明清石窑洞院落,是这项技艺世代流传的佐证。因了这千年传承下来的石雕技艺,绥德被命名为“中国石雕之乡”。年,绥德石雕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列入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绥德石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鲍武文自豪地说:“我是绥德县最早创办石雕厂的人。”40多年前,鲍武文以一间简陋的石雕厂为起点,逐步发展为当地规模最大的石雕公司,也带动了一批石雕手艺人增收致富。在绥德县四十里铺镇武文石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石亭、石像、石牌楼等各类石雕材料摆放得琳琅满目。

40多年来,从石雕厂发展为公司,鲍武文一直在传徒授艺,带动全村余人就业,并影响大批学徒创办起石产品加工企业。如今,在四十里铺镇等国道沿线村庄,坐落着80余家石雕加工企业、个体加工户和摊点,造型各异的石狮等艺术品被输送至全国各大城市和名山胜景,甚至远销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地,周边区域石料采掘、运输和石雕建筑业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全产业链每年可实现创收1.5亿元。

“非遗在传承上要创新,要与时代接轨。”年,鲍武文投资多万元建成了“绥德传统石雕庄园”,集展示、培训、研讨和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振兴和非遗文旅融合项目,充分展示绥德石雕的精湛技艺,对非遗保护项目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近年来,绥德县加快打造国家石雕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际石雕产业创意中心、中国石雕文化艺术名城等,大力推动石雕产业的创新、设计、加工、销售,加强石雕技艺大师和青年技师人才储备,为石雕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传承中点石成“金”,在产业发展中走出品牌化道路,一门手艺连起千家万户,绥德石雕将继续在精雕细琢中点缀人们的美好生活。

榆阳传统银器非遗传承人杨伟慧——精进手艺方能做出精品

“匠人这个行业里,数银匠最难学成。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学这个行当就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这样才能做出精品。”在位于榆林老街的店铺里,榆阳传统银器非遗传承人杨伟慧正在冶炼打造首饰的银料,在熊熊炉火的炙烤下,一块手掌大的银锭不到二十分钟就融化在近一千度的坩埚里。杨伟慧娴熟地夹起坩埚倒模、出料、淬火,一气呵成,这个过程他已经重复了整整30年。

号称“杨银匠”的杨伟慧,从事银饰加工已经30年了。清光绪十六年,杨伟慧的祖上就开始做手工银饰,他是家里第五代传人。有了百年的技艺传承,打造银饰的大大小小工具也有多种,很多都是祖上传下来沿用至今的。

为“凤凰传奇”组合的歌手玲花亲手制作结婚头饰,是杨伟慧多年来最为得意的一件作品。他说,“打造这种蒙古头饰的复杂程度不可小觑,做一件完整的头饰至少需要三个月。”杨伟慧说,从下料、熔炼、锻打、掐丝、錾刻、掐丝、银焊,直到最后上色,每一步都磨炼着匠人的心性。

三十年来,杨伟慧谨记长辈教诲:“拿起锤子就得敲一辈子。”如今,他的手艺仍在不断精进,不管是蒙古头饰、童子锁还是日常戴的银佩饰,每一件作品他都在摸索学习后融合自己的创意用心完成。“在时代进程中,工业替代手艺,人们已经视为平常,在市场上的连锁反应,就是消费者少了。但我始终坚信,手工艺产品与工业产品是有不同价值的,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要保护好、传承好。”为此,杨伟慧从去年开始便尝试着拍视频、做直播,利用互联网平台传播银饰锻造工艺,与行业内人士互动交流、切磋技艺,并结合现代大众审美对传统配饰进行创新,让传统技艺在创新中发展。

“手工制作银器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出师一般需要三年左右,许多年轻人学到中途就放弃了。”谈到技艺传承,是杨伟慧一直发愁的事情。他希望能找到对银器制作技艺感兴趣或有天赋的孩子,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榆林小曲市级非遗传承人梁梅——传承榆林小曲守护非遗瑰宝

“塞上古城榆林美,美不过桃花水,养育的姑娘赛仙女,酿的美酒香千里,活活爱煞个你……”春节期间,在榆林老街的非遗小剧场内,《塞上古城榆林美》《掐蒜台》《九连环》等一首首榆林人耳熟能详的榆林小曲,每天都在这里精彩上演。

年,榆林小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榆林小曲市级非遗传承人梁梅告诉记者:“每年春节我们都会在老街上表演榆林小曲。这样也会让更多人听到、看到榆林小曲,感受到非遗魅力,让这一文化瑰宝代代相传。”

榆林小曲是一种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的传统艺术形式,又名榆林清唱曲,唱腔朴实婉转、圆润流畅,丝弦之声清丽婉约、悠远深长,既有北方的粗犷和豪放,又兼具江南水乡的柔美和甜蜜,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相传,清初有江南一带的官吏将江南丝竹音乐带到了榆林城,并与榆林本土艺术融合诞生了榆林小曲。榆林小曲伴奏乐器有扬琴、古筝、琵琶、三弦,后又加入京胡、二胡、笛子、月琴等,现保存传统小曲五十多首。

榆林小曲仅传一城,出了城门外,便是漫山高亢的山曲回响。但这仅传一城的小曲却没有因为流传不够广、受众不够多而消失,究其原因是背后有很多梁梅这样的传承者的辛劳付出。

“榆林小曲研究会经常开展小曲进校园活动,让演唱榆林小曲成为学生们课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梁梅看来,年轻一代对榆林小曲的喜爱和传唱,意味着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梁梅所在的榆林小曲研究会目前有会员50多人、学员20余人,已累计为全市多所学校共千余名学生教学演唱。在各方努力下,一些文化名人、专家学者也相继加入,对榆林小曲开展更深入的挖掘发现、整理创新工作,一些优秀作品被拍成短片或纪录片,让其永久保留。一些榆林小曲艺人通过参加大型文艺演出活动,进社区、进校园,让更多的群众喜爱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雅俗共赏、陶冶情操,是榆林的一张珍贵历史文化名片,它凭借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在当地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梁梅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榆林小曲这一南北文化融合的典范必将为更多人知晓,并且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展示它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记者马露露王阳

原标题:《榆林:非遗在传承中“活”起来》

1
查看完整版本: 榆林非遗在传承中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