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方形小红柜、绘着经典虎啸松月图的绿底立柜……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武镇高崖窑村张继芳家里的物件“年代感”十足,但张继芳老人胸前佩戴的智能呼救器却是个例外。“这个是智慧养老体系的神经末梢。”高崖窑村第一书记袁帅说,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探索的以智能化服务村级综治中心为牵引的智慧服务体系,实现了信息收集、宣传教育、风险防范、矛盾化解、指挥调度、心理疏导六大功能,给留守老人提供了安心守护。
陕西省榆林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钟毓睿入户调研横山区老人对智能呼救器的使用情况。刘红涛摄
01
搭平台:
智能数据联通寻常百姓家
“全村户籍人口人,常住人口人,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有人;常住人口不足户籍人口的17%,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高达67%。”这组数据的背后是高崖窑村严重的“空心化”“老龄化”问题。
高崖窑村地处武镇*府东南3公里处的黄土丘陵沟壑,属武镇的“城郊村”,辖5个自然村、28个村民小组。面对地广人稀、村民居住分散、入户路窄坡多的实际,怎样实时掌握留守老人的健康状态,如何缓解他们的内心孤寂及购物、购药不便等难题,成为高崖窑村第一书记袁帅和驻村干部们的一块“心病”。
为消除这块“心病”,高崖窑村驻村工作队深入调查摸底,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结合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的契机,积极探索集平台管理、智能互联、终端呼叫于一体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记步、心率68、血压/……”在高崖窑村综治中心的大屏幕前,只要轻轻点击几下鼠标,相应老人的多项健康指标便跃然眼前。现在,袁帅足不出户就能实时掌握村里老人的健康状况和位置信息。
高崖窑村综治中心是如何获取到留守老人的实时健康数据的呢?事实上,在建设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高崖窑村同步打造了“一中心”“三平台”,即一个榆林市目前符合村级模式发展的高崖窑村综治中心和“数字乡村”监控、网格化智能管理、智慧养老三个平台。依托“一中心”“三平台”,高崖窑村为70岁以上老人佩戴孝心手环或智能呼救器;在主要交通路口、安全隐患地段等地安装了摄像头;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延伸综治中心工作触角,提升了村里的排查、发现、预警处置和服务能力。
“为降低老人开销,孝心手环和智能呼救器全部由工作队和帮扶单位出资购买,每套—元。”袁帅介绍,“老人子女只需给自己的手机卡办一张副卡并装入老人随身佩戴的手环或呼救器内,就可以与养老平台和家人的手机实现信息共享。”
02
建网络:
网格员架起助老“连心桥”
做好助老服务,实时掌握留守老人的位置和健康信息只是第一步。发现老人健康指标异常怎么办?接到紧急呼救如何响应?老人提出诉求后谁去服务?
为解决这些问题,高崖窑村综治中心完善网格化治理体系,从5个自然村各选出一位对村情熟悉、有责任心、有能力的村民担任网格员。村综治中心要求,网格员需每日在自然村签到(特殊情况请假除外),每日在村内巡逻、走访,并上报当日自然村内的基本情况,经常到留守老人家里嘘寒问暖、了解诉求。
“网格员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到有呼必应。对于村里的突况,自己能处理的,随时处理;自己处理不了的,要及时上报。”袁帅介绍,留守老人佩戴的智能呼救器的红色按钮就是联通网格员的,另外两个小按钮可以分别呼叫村医和家人。现在,村里的老人已经习惯了“遇事先按红色钮”。网格员除日常走访外,还承担着帮助留守老人买菜、买药,联系医生、子女、干部,紧急送医等任务。
“学会了,用着很方便!”79岁的张继芳说,自从网格员教会她使用智能呼救器后,她看着上面的红色按钮就觉得心里很踏实,像是身边多了一个亲人。
在推行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做好敬老助老服务,统筹解决治安、环境卫生、“三留守人员”(留守老人、儿童、妇女)心理疏导问题,高崖窑村总结出了具有自己村庄特色的“三化”治理模式。
——网格一体化。指导网格员全面采集上传社会基础信息、排查调解矛盾纠纷、动态反映社会治安;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