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在新闻大厦召开。榆林市教育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韩玉红介绍了教育系统“我为群众办实事”相关内容。
据介绍,自教育系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以来,榆林各县市区、各单位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认真研究提出1项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项目直接责任人的“一把手年度项目”,亲自设计、亲自部署、亲自组织实施。如市教育针对家长下班和学生放学时间不一致问题,将局长年度项目确定为课后服务;榆阳区针对城区入学难问题,局长年度项目确定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绥德县针对项目推进慢,局长年度项目确定为绥德县完全中学建设项目,着力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
同时,统筹规划榆林中心城区发展前景,在中心城区建立“三个示范区”,即把榆阳区建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新区建成优质均衡示范区,科创新城建成新教育创新实验区。针对中心城区学位短缺问题,市教育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人口密集的区域新建2所学校,切实解决中心城区大班额、入学难的问题。其中榆林市十八小学,位于榆阳区*协东侧,设计36个教学班,增加个学位;榆林市高新区中学,位于榆林市高新区建业大道与雨润路西北角,设计72个教学班,增加个学位。
本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今年榆林市委、市*府将课后服务列为民生十件实事之一,榆林市教育局联合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相关通知明确了收费标准。目前,全市参与课后服务学校所,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27.5%;其中榆林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全覆盖。全市参与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生17万人,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近40%,城区参与课后服务学生数超过10万人。
作者:常胜本报记者曹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