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榆林产妇跳楼两年后,那个被开除的护士 [复制链接]

1#

有些事情虽时隔两年多,但“流毒”却至今不散。

年8月底,医院有孕妇从5楼坠下,不治身亡。

坠亡前,临产的孕妇曾疼到在亲人面前“下跪”。

医院事发后,家属与院方各执一词。

“孕妇是否跪求剖腹产”的诛心的话题在全国内引起激烈讨论,但随时间流逝,“到底谁在说谎”的问题却也不了了之。

与之相对的,官方处理结果倒是很快被公之于众。

年9月10日晚,榆林市卫计委决定对榆林一院绥德院区主要负责人和妇产科主任停职,医院即刻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整改。

可以看到,文件上虽然没有“刘丽”二字。

但身为助产士的她万万没想到,自己不久后就要替领导“扛雷”。

今早,媒体“医学界”专访曾经医院的助产士,刘丽。

她对记者说:医院顶雷!

后悔万分的刘丽到底遭遇了什么?

时间回到年,榆林孕妇坠楼事件刚发生不久后,就有院领导找到了刘丽。

医院方面想尽快了结有个交代,所以有领导(副院长和人事科长等人)找她谈了很多次,希望她能够顾全大局。

当然,院领导也承诺不会让刘丽白白做出“牺牲“,会安排她出去进修学习、照发工资,回来后到妇产科门诊继续工作。

年12月5日,刘丽在人事科办公室签下了“承诺书”,并在处理意见上签署“同意”。

为了领导口中的“大局”,正式离职。

与其说是在外进修学习,被放逐的刘丽不如说是避风头。

背黑锅的人自然得暂时远离是非之地,避免再掀起波澜。

很快,时间走到年6月。

在外半医院,正当她准备重新入职时,却被院方告知:

你被解聘了,无法工作。

更过分的是,此时的刘丽不仅无法工作,就连外出学习差旅费也不报销,甚至停发了工资。

很显然,院方有领导食言了。

刘丽:医院与劝我认错时的态度大相径庭、爱搭不理。

这时候,我就很纳闷了。

医院“食物链”底端的助产士,医院选中,背如此大的锅?

难道刘丽和坠楼身亡的孕妇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

如果非要说,确实有。

刘丽曾试图拉住准备从5楼跳下的孕妇,却很遗憾地没有抓到。

她说,“瞬间崩溃了。”

为了探查其他“内情”,我找到了央视年11月相关案件的深度新闻报道。

在节目中,我看到了其余四位直接与坠亡孕妇相关的医护人员。

妇产科助产士张帆,她负责记录了前两次坠亡孕妇生前的产房笔记。

妇产科主任霍军伟,他曾直接诊治孕妇。

事发后被停职。

妇产科医师刘凡,在产房内与坠亡孕妇也曾有接触。

妇产科主治医师李瑞琴,曾给坠亡产妇做过心理辅导。

在这四人中,只有妇产科主任被明确通报停职。

但为何后来院方却选中了小小助产士刘丽来“扛雷”?

回过头,我在专访中找到了答案。

他们说我是编外人员,可以先解聘再录用,医院有权利这样操作,其他人是事业编制如果被处理影响很大。

看到了吗?刘丽是”编外人员”。

这就是院方相关领导找到她,让她“领罪”的原因。

毕竟在事业单位中,有编制就意味着有一道护身符,除非是十分严重的错误,不然很难被清理出去。

何况是明晃晃的“背锅扛雷”,有编制的正式工根本不会接受,院领导也心存忌惮。

于是,“合同工”刘丽名正言顺地被领导委以重任,为医院“排忧解难”。

所谓用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利益,院领导们“十分机智”。

失去工作后,刘丽曾多次和院方沟通,但并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

年11月30日,她向绥德县劳动人事仲裁院申请仲裁。

12月25日,裁决书下达,医院依旧存在劳动关系。

这时,医院第二波有趣的操作来了。

院方在接到法院的判决后,竟觉得自己委屈。

反手把刘丽告上了法庭。

但上诉被法院驳回,医院存在劳动关系。

与此同时,法院还指出:

事件发生时刘丽为副班护士,不应承担主要责任。医院对其他相关人员给予记过、警告等处分,却给予刘丽解聘处分,本身就不符合客观事实,有失公正。医院在书面解聘刘丽的同时,仍安排其外出学习,并承诺学习期满后给予安排岗位,这意味着“解聘”并非院方的真实意思。

“解聘”并非官方的真实意思,法院的判决文这样说就很有意思。

说到底,有关刘丽“解聘”的决定,必然是院方某领导的意思。

就像院方后来给刘丽的回馈:

当时参与事件处理的院领导均以新院长另立新规为由,医院终止了劳动关系。

新官不理旧事,何况是旧雷。

对于此事,网友们也是见怪不怪。

诸如此类,但凡出事儿就找“临时工”“合同工”出来背锅的新闻屡见不鲜。

不然“临时工”这个词也不会被我们赋予新的涵义: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以上现象就像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我知道你知道,但你知道也没用。

仿佛委屈巴巴的告诉你“我都把责任人处理了,你还想怎样”。

实际上却是部分领导者本能的逃避推脱,权利欺压。

回到刘丽身上,她作为基层员工,“合同工”,是医院的底层。

作为底层没有话语权,其成长晋升都需要上层权力,所以这个“潜规则“才得以成立。

这是企事业单位中的普遍现象,也是我们频繁看到“甩锅”新闻的缘故。

但这个现象也不会持久。

权力过于任性,出尔反尔,那么以后也就没人接这个锅了。

囚徒效应一旦产生,甩锅成本也会剧增,刘丽的发声“反弹”就是最好的证明。

任性的权力,最终都将把锅甩给自己。

更多精彩内容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