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思想政治引领第一课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https://m-mip.39.net/czk/mipso_6359028.html

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

从小村庄到党中央,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始终心怀家国、躬身为民。

“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赋予了人民领袖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奋进的力量,人民领袖团结带领人民开创新时代历史伟业。

深深扎根人民,始终信仰人民——

“我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红土地上成长、发展,是党和人民将我培养成人”。

年10月21日,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

正在这里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一块示范田,俯身摘下一个豆荚、一撮一捻、仔细察看成色,顺手将一颗大豆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这一幕,让一旁的农技负责人罗守玉既惊讶又感到亲切:“这是老农民才有的动作呀。”

劳动的底色,铸就了为民的本色:年,阜平踏雪,盘腿上炕;年,汶川考察,转磨磨豆;年,首都植树,扛锹铲土……

不经意间的自然流露,映照的正是岁月不改的人民情怀。

这份情怀,积淀着红色基因。

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北大红楼。

展厅内,刊载着李大钊名篇《庶民的胜利》的《新青年》杂志原件前,习近平总书记细细观看。

从“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到“庶民的胜利”,革命先驱深刻指明我们的事业“将永远存在”的历史必然。

这是年7月29日拍摄的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村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

追忆当年,梁家河窑洞炕头一灯如豆:《为人民服务》短短数百字,习近平爱不释手;《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常学常新,信念闪耀。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沿着风雨来路,感悟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细思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强调“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淮海战役纪念馆,感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

心中装着人民,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未来无比宽阔。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不能”表明心迹:

“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这份情怀,来自于成长经历。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北梁红军小学学生在操场跑步(年1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

年2月13日,“黄土地的儿子”回家了。

当年的老朋友拉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手,还是那么亲切。总书记还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小名,“那时我和梁家河村结下了缘分,注定了今天会与你们相见。”

40年前离开梁家河的那天早上,院子里早早挤满了送行的乡亲,大家一声不响等他起床。推开门的那一刻,习近平流下热泪。

当年在梁家河的每一个细节,都触动着年轻习近平的心。

下地吃饭,知青的玉米团子黄澄澄的,老乡说:“这是真粮食。”看老乡的糠团子差很多,习近平主动换着吃。

糠团子热量少,习近平饿得顶不住了,打开老乡的饭包,玉米团子还放着:“你们咋都不吃玉米团子?”

“窑里男人与孩子受苦更重,要给他们留着吃。”

深知老百姓的苦,因而挑起沉甸甸的担。

“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当年的梁家河,一个大队要接纳30多个饭量正大的知青,乡亲们穷得叮当响,也愿照顾城里来的娃娃。

习近平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

深知老百姓的好,因而发自内心牵挂他们。

从梁家河到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从上海到北京,炕头板凳坐得住、粗茶淡饭吃得进、家长里短聊得来,习近平感知着百姓冷暖,回应着群众期盼,对人民一往情深。

这份情怀,得益于家庭润泽。

年9月,正在陕西榆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

展厅里,一行字格外醒目:“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端端地,这是关中话,稳稳正正地。”回忆起父亲习仲勋说过的家乡话,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

习仲勋,这位“关中农民的儿子”,被称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生长于革命家庭,浓厚的人民情怀,耳濡目染。

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家庭的熏陶将人民二字刻入灵魂、定格为初心。

这份情怀,植根于传统文化。

年3月,武夷山九曲溪畔,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朱熹园。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园内墙上,朱熹民本思想的经典论述,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凝视良久。

年6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正是这句古语。

秉持文化的自觉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激活传统文化,实现千百年来为民造福的理想——

在陕北深感民瘼,他沉吟着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正定骑车下乡,他体悟着郑板桥的心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宁德访贫问苦,他回想着寿宁县令冯梦龙的为民举措,对“三言”中的警句熟能成诵;

在北京夙兴夜寐,他多次引用《尚书》中的箴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新故相因、道理相承。这份人民情怀,植根历史的中国,因而深厚、高远。

无限热爱人民,矢志造福人民——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

一名共产党员的形象,深深印刻在习近平的心中。

年2月,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政治课上,老师读到这篇文章,读着读着便哽咽了,习近平和同学们听着听着也泪流满面。

“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总书记说。

这名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好干部,“始终是我的榜样”。

写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表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夙愿;到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同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号召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

对焦裕禄的一往情深,化为习近平一心为民的满腔热血。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村民在脱麦子(年8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年腊月廿三农历小年,甘肃定西元古堆村格外寒冷。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民马岗家破旧低矮的土坯房,从墙根水缸里舀起一瓢水,尝了尝,苦咸水的滋味让他眉头紧锁。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村民在自来水龙头前接水(年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

“党和政府会关心和帮助大家,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总书记对乡亲们说。

饮瓢水,品百姓甘苦;摸炕被,感乡亲冷暖;掀锅盖,知人民饥饱……

40多年来,习近平先后在中国村、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花的精力最多。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跋山涉水,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从一定要“看真贫”到务必要“真脱贫”,坚定地把历史责任扛在肩上。

习近平总书记常说:“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我很怕这件好事办不好,最后给人民交不了账,给历史交不了账”。

这是年8月7日拍摄的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赵鸿宇摄

太行深处,沿着结冰路面走进骆驼湾村低矮的泥房,嘘寒问暖,鼓励乡亲们“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武陵腹地,在石拔三家黑黢黢的木屋里拉家常,握着老人的手亲切地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大别山区,更换三种交通工具来到金寨大湾村,逐页翻看贫困户汪能保的扶贫手册,强调“不能忘了老区人民”;

……

对群众最浓的情,化成最重的承诺、最硬的措施、最大的投入,在中华大地铺展开波澜壮阔的反贫困斗争。

“小康路上,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对人民的这份承诺,总书记始终铭刻于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这既是国家发展巨变的雄壮交响,也是人民笑颜绽放的鲜活故事。

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村民在自家新房前晾晒花生(年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鲍菲菲摄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习近平总书记无限感慨:

“过去我到农村,看到这样那样让人揪心的事儿,心里很是不安、难过。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农村,面貌完全改变了,吃的穿的用的都不一样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温饱问题彻底解决了。”

把人民冷暖放在心头,把人民生命摆在首位。

年3月21日,东航MU航班失事。

消息传来,习近平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全力组织搜救,妥善处置善后。同时要求严查安全隐患,确保航空运行绝对安全,确保人民生命绝对安全。

得知机上人员全部遇难,总书记心情沉重。3月28日,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提议,出席会议的全体同志,向遇难同胞默哀。

三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听取了事故应急处置情况的汇报,部署在全国全面开展安全生产专项大检查。

出访非洲途中,要求对吉林长春长生生物疫苗案件“一查到底,严肃问责”;正赴欧洲访问途中,得知江苏响水发生爆炸事故,强调“全力抢险救援,搜救被困人员”;在西藏考察期间,时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