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探访名曲东方红的诞生地感受榆林的人文 [复制链接]

1#
榆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九曲黄河与万里长城在这里交汇,大漠风光与黄土风情在这里并存,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这里交融。这里不仅有六百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还拥有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绥米唢呐、榆林小曲等项非遗代表性项目。近日,记者走进名曲《东方红》诞生地榆林市,探访当地的人文风景。登上“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城北约4千米处的红山顶上,修建于明万三十五年(年)四月至万历三十六年(年)七月,原是明长城的一处观察哨所,主要用于监控明长城线上的贡市情况。它是历史上明朝“隆庆议和”与“和平互市”的产物,也是“蒙汉一家”和开创边关和平环境的历史见证。镇北台有“万里长城第一台”的称号,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边防要塞之一,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的建筑之一,位列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作为古代保护榆林的历史见证,镇北台为古代边关贸易、民族和谐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年6月25日,镇北台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红石峡一览宋元时期石窟艺术红石峡是榆林八景之一,位于榆林市城北3公里处,距离榆林市区仅5公里。红石峡谷长约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峡内榆溪河水穿峡而过直达城西。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所以红石峡又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从题字的内容,可以看出榆林古时“九边重镇”的地位。此外,还可以欣赏到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赶上晴天,就可以一睹“红山夕照”的风采,夕阳之下如同晚霞一般绚丽的红石峡风光。沉浸式“聆听”陕北民歌博物馆千沟万壑、绵延起伏、气象茫茫,广袤雄浑中透出些许苍凉,这就是陕北人赖以生存的黄土高原。数千年来栖息于此的陕北人,向来以歌声作为自己的精神慰藉。这歌声,带着浓厚的黄土气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正式称呼——陕北民歌。位于榆阳区陕北民歌文化广场内的陕北民歌博物馆,正是传承陕北民歌文化精神、展示陕北民歌发展成果、普及陕北民歌基础知识的所在地,这里同时也开发了众多备受年轻人喜爱的陕北民歌文创。走进博物馆,首先通过度球幕影院沉浸式感受陕北民歌的故事。展览包括六个篇章,第一篇章《千年老根黄土里埋》传统陕北民歌展区、第二篇章《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革命历史陕北民歌展区、第三篇章《满天星星一颗颗明》建国初期陕北民歌展区、第四篇章《信天游永世唱不完》新时期陕北民歌展区,第五篇章《陕北民间音乐艺术专题展区》、第六篇章《陕北民歌研究专题展区》,与序厅、尾厅及临时展区等组成八大板块,全面展示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让陕北民歌的艺术内涵进行空间的升华,从而永久延续她的生命之火、艺术之光。了解“长城姑娘治沙连”的故事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位于榆阳区大水湾村。年,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组建成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长城姑娘治沙连”,凭借双手和不怕艰苦的精神,在荒滩大漠上建起一片片沙海绿洲。在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利用大型投影仪,数字沙盘,电子触摸屏等一系列多媒体技术,全景再现了女子民兵治沙治沙造林的艰难征程和四十多年的沧桑变迁。而今一代又一代治沙姑娘累计推平沙丘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修引水渠35公里,打机井36眼,种植多亩畜草、多亩花棒等沙生植物,种植经济林、彩叶林各亩,栽植樟子松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亩......成为榆阳生态建设的一张响亮的名片。现在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弘扬治沙精神的同时还不忘将自身地理资源条件同现代景区发展结合,开发出多种模式的旅游资源,建成为集红色教育基地、科普教育、观光游憩和农、林、牧业、治沙、科技示范为一体的综合性红色生态观光旅游基地。其中军事拓展训练基地的打靶训练区以飞碟靶场为全市第一座双向飞碟靶场,该项活动也是奥运会比赛项目之一。有两座设计烽火台样式的靶房,看到这些靶房,就会想起镇北台万千战士抵御外敌的英勇场面。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军旅生活,感受榆林地方人文特色。(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