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维迎1万字深情描述榆林非典型官员王六 [复制链接]

1#
作者张维迎,年出生,陕西吴堡人。经济学家。西北大学本科,研究生,牛津大学博士毕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创始人、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上郡”转载本文,获得张维迎先生授权。他有个响亮的大名——王建领,但熟人和朋友习惯叫他“王六”。他乐意大家这么称呼他,亲切,不生分。久而久之,许多人反倒搞不清楚他的大名,究竟是王建领,还是王建嶺,或王建瓴。几年前,经济日报一位高级记者到佳县白云山道观参观,王六陪同,一下车,几个聊天的老乡就认出了他:“啊,咱的王六回来了!”王六笑眯眯地流泪了。他曾在佳县工作四年,当过县长。“咱的王六”,这是老百姓对他的认可,让他感动!王六插过队,当过兵,挖过煤,卖过粮,教过书,工农商学兵都干过。进入*府后,任过县委办公室主任、县长、县委书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直至省档案局局长。但他最喜欢的头衔是“陕北民谚传承人”。他觉得,研究陕北文化,是他做过的最有意义、最让他充满激情的事情。命运多舛大跃进那一年,王六生于陕北米脂县城。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有乳名“六”。他家窑洞不远,就是李自成当年的行宫。与当年的李自成不同的是,王六有城市户口,吃的是国库粮,故算城市人。王六后来知道,在曾祖父的时候,他家在米脂被称为“王半道街”。曾祖父有四个儿子,财产一分为四,每人名下的也不少。共产*搞土改之前,他父亲少当家,把自己分得的大部分地产捐献出去了,所以土改时,只定了个中农成分。这算散财免灾,否则,祖父十有八九会被定成地主,至少是富农。那王六的命运就会非常不同,甚至根本就不会有“六”。王六天资聪颖,能说会道,从小学到高中,*治地位虽没有“贫下中农”和“国家干部”家庭出身的高,也不受大的歧视。年元月高中毕业后,王六去了米脂县磨石沟村插队,并担任知青组组长。他吃苦耐劳,能说会写,不到一年,就担上了村*支部副书记,他所在的知青小组,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作为模范知青,他台上讲的,当然是“要一辈子扎根农村”,但内心里,还是想早点离开农村,越早越好。“农民”在陕北叫“受苦人”,不是个好职业。王六很渴望上大学。但当时只招“工农兵大学生”,知青在农村劳动两年以上,才有资格报名。他等不急,就想着先去当兵,以后再从部队上大学。王六决定去当兵,还有一个考虑:他所在的知青点共有9名知青,五男四女,即便有招工返城的机会,也不可能有这么多名额。王六提议,男知青争取当兵,把招工指标留给女知青。大家同意。确实,后来除一个独生子,其他四个男知青,真的都当兵了。年1月,王六入伍了,分在陕西省军区独立五团。到部队不到一年,他就被任命为班长,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说明他是一个好兵,很受部队领导器重。但王六的如意算盘散了。年秋,王六入伍只有八九个月,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制度。这样,他既没有了被推荐上大学的期盼,又错过了参加高考的机会。这是他没有预料到的。年底,部队准备对越自卫反击战,王六想上前线。他用裁纸刀割破手指,写了封血书,被调到第47野战军41团。他所在的部队最终没有机会上前线,但论个人表现,他有希望被提干。不幸的是,年对越作战后,部队出台正式规定,不再从士兵中提干。提干的希望也破灭了!只能退伍回家。王六与当年部队时的战友曾经赫赫有名的全国模范知青,当兵没有被提干,这让王六脸面上挂不住。他决定去一个没有人知道他的地方。经熟人介绍,王六去了延安地区黄陵煤矿,当了煤矿工人。但三个月后,他决定不干了。不是怕苦,也不是嫌钱少,而是怕死。煤矿工人其实赚钱不少,但每次下井都有上不来的可能。为了钱冒死,不值得!好在他有城市户口,*府给安排工作。王六本来被议定去米脂县检察院,但上面突然出了个新*策,退伍士兵不能安排在行*岗位,只能安排在工矿企业单位。回到米脂后,王六被安排在米脂县桃镇粮站,身份是“工人”,每天的工作是在粮库搬粮、站在柜台卖粮。当时粮食紧缺,也算一份不错的工作,他干得也不错。不久,县委在县*校组织“干部理论培训班”,本来要粮站主任参加,但主任为了照顾王六,就让他带去。当时王六刚刚结婚,妻子在县城工作,两地分居,利用参加学习班的机会,他可以与新婚妻子团聚。粮站主任很通人情!这次学习班期间,临时决定主要学习《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胡耀邦讲话。这个决议是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学习这样的决议和讲话,需要有人“领读”。但改革伊始,*治敏感,包括*校教员在内,都怕出错,没有多少人敢领读。王六自告奋勇当了“领读员”。由于他读书多,对中共历史有着许多人不具有的知识,口才又好,讲解时妙语连珠,他的领读受到一致好评。县*校校长孔令明,吴堡人,发现王六是个人才,就决定用“以工代干”的形式把他调到*校工作。王六遇到了“贵人”。*校要人,粮站同意放人,调动手续一切顺利,只等主管组织人事的县委副书记签字了。签字本来只是个形式,不巧的是,主管副书记去榆林开会了,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废止“以工代干”*策。等副书记回来,这字没法签了。王六的“以工代干”泡汤了!但孔令明是个很爱惜人才的校长。他不忍心让王六继续在一个小粮站卖粮,何况*校也非常需要这样的人才。“以工代干”不行,就把这个“工人”调进来吧!这样,王六就以“工人”的身份进入县*校。但他的实际工作是给*校学员讲课。他讲课深入浅出,眉飞色舞,学员听得如醉如痴。很快,他就名声远扬。当时,干部队伍讲“四化”,社会上开始重文凭。王六只是一个高中生。孔令明校长认识到,从长远看,老让一个“工人”当“教员”也不是个办法,王六得有个大学文凭,否则在*校也待不住。米脂县城年,陕西省委*校理论培训班招生,孔令明建议王六报考*校两年制大专理论班。全省有大约名考生报考,录取名,王六榜上有名。但在*审时又出问题了,因为他是“工人”身份,不符合报考条件。孔令明校长直接打电话给省*校校长求情,王六总算通过*审,被“破格”录取了。王六说,孔令明就是他的“申昜”!当年路遥上大学时,由于“造反派”背景,北京师范大学不敢录取,陕西师范大学不敢录取,延安大学也不敢录取。时任延川县委书记的申昜,专程跑了一趟延安大学,找到系主任,路遥才被延安大学中文系录取。没有机会上正规大学,王六就把*校当作正规大学读。王六说,两年期间,他用的是“重点放弃法”和“反向读书法”,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