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的马铃薯种植已扩大到多亩,按目前最低亩产斤算,市场批发最低价8毛一斤,那就是元,除去各项成本元,一亩地可以收入元!”站在地头,说起今年的好光景,赛罕区榆林镇红吉讨号村*支部书记郭拴枝喜上眉梢。近年来榆林镇依靠该镇马铃薯创新创业产业园的发展,不仅是年年获丰收,更通过互联网的作用让马铃薯不愁销路,成为种植户长效赚钱的“法宝”。
据了解,榆林镇马铃薯创新创业产业园的前身为榆林镇马铃薯标准化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年在榆林镇红吉讨号村种植亩,年导入中国薯网马铃薯大数据平台和CFIS模式开展互联网+科技种植。因此,红吉讨号村的马铃薯种植可谓是产业园的“先驱者”。
昨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走进赛罕区榆林镇红吉讨号村,今年的马铃薯依旧长势喜人。据介绍,红吉讨号村一直以种植马铃薯为支柱型产业,从去年开始,马铃薯种植期间,红吉讨号村熙熙攘攘的“人海种植战术”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马铃薯自动播种机。播种机每播一趟,能够一次性完成旋耕、起垄、播种等作业,田间地头的“新宠”为马铃薯种植按下了快进键。机械化种植,高科技培育,让村民们致富的心气更高。
采访中,中国薯网工作人员介绍:“榆林镇马铃薯创新创业产业园是榆林镇打造的特色有机项目,现在由中国薯网进行现代化管理,在种植、管护、销售等方面,实现了互联网+马铃薯的新模式。中国薯网通过流转农民的土地形成种植基地,实施精细化管理,同时,在切种、播种、收获、后续分选等各个环节就地使用村里的劳动力,带动村民增收。如今,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都逐年递增,我们通过网络销售渠道打开了更多更丰富的售卖资源,批量订单多,散户也不少,这让种植户的种植热情也越来越高。由此,促进了大家的增收。”
村民高兴旺说:“*策好,项目多,让我们农民对小康生活也有了更多的期盼。”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马铃薯田,村民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浓。相信,榆林镇的“薯光产业”也定会继续通过不同形式带动村民增收。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