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陕西日报」
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我医院退休医生路生梅、安康市旬阳市城关镇青泥社区居民朱海义获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
我省徐立平、王世绍、常再来、简杨阳、唐孝标、计棕英、现水玲、杜发荣8人获得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道德模范风采
开栏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积极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和引领作用,陕西日报即日起推出“道德模范风采”专栏,向广大读者讲述我省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的先进事迹,弘扬道德模范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社会氛围,兴起崇尚模范、关爱模范、争当模范的时代风尚,为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半个多世纪来,路生梅(左)用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守护着佳县百姓的健康。资料照片
路生梅:一生守一诺“梅香”暖一城
“要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这是路生梅作为共产党员一直坚守的初心,也是她用一生践行的铮铮誓言。
“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我会继续在佳县干下去,争取做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已经77岁的路生梅,依旧坚持义诊,为佳县人民服务。
如今,路生梅每天的电话仍然不断,大多数是预约来家里看病的老乡。戴好听诊器,认真耐心询问病情,只开便宜管用适量的药方,不收取一分钱,这是她退休后的日常。
“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佳县县城黑龙庙拐号,院子里的一孔窑洞便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路生梅的家。自上世纪70年代搬进这里,路生梅一直住到今天。窑洞虽然简陋,却整洁干净。墙上的黑白照片,将来访者带回那段艰苦的岁月。
“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年寒冬,为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的24岁北京姑娘路生梅,踏上西行列车,只身来到黄土高原深处的陕北小城——佳县,成为当时榆林地区唯一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县医院是两孔破窑洞,周围的荒野遍布坟头。喝的是黄河水,而且每人每天只给一瓢。睡的是土炕,还要忍受虱虫叮咬。”路生梅回忆道。
当地艰苦的生活环境和乡亲们医疗常识的匮乏,激起了路生梅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担当。在给党组织递交的申请书里,她认真写下这样的承诺——“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在一个很冷很冷的隆冬早晨,我拎着小包,走过窄窄的街道,医院大门,谁能想到我会在这里度过四十余年的日子。我不是来往过客,而成了这里的子民!”路生梅在文章《我的人生历程》中这样回忆。
“医院的时候,这里没有分科。人家只听说是北京来的大夫,就觉得你什么病都能看。”路生梅告诉记者,群众纷纷找她医治各种疾病,硬是把一个儿科医生“逼”成了全科医生。
一句承诺半世坚守
“这里是最艰苦的地方,也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
最初几年里,医院实行“半医半工”。有时大家天不亮就起床去修梯田、修公路。“这些活都是要扛铁锨的,拿不动也得干,不会干就跟着人家学。”娇小瘦弱的路生梅收工后,还得接着值夜班。一次,在路生梅连续值班的第7个晚上,医院来了一个肠梗阻的病人需要马上手术。两个多小时后,病人得救了,路生梅却晕倒了,昏睡了整整一天一夜才醒过来。
虽然条件艰苦,下定决心扎根黄土地的路生梅却不忘初心,普及医疗常识、下乡培训医生、筹建专业儿科、到村入户义诊……在她的主持下,医院有了独立的儿科科室。
年,医院进修。由于进修成绩突出,北医院抛来橄榄枝,但路生梅婉言谢绝,毅然回到佳县。
一句承诺,半世坚守。“路大夫不仅是我们佳县幼儿医疗事业的奠基人,还是我们医护人员的好老师。”在与路生梅共事10余年的医院儿科医生郭粉莲眼里,路生梅大夫的一生,只讲吃苦奉献,不计个人得失。
常有人问路生梅:“在佳县的这50多年,你觉得苦不苦?”
路生梅每一次都认真地回答:“国家安排我到这里,我就本本分分干好。‘扶伤济世、敬德修业’是当年母校对我的期许,也是我坚守了几十年的初心。”
初心如磐终不改
年,路生梅退休后继续留在了佳县。医院义诊,她还要接待来家里看病的人。只要来病人,路生梅会立刻放下饭碗、放弃睡觉,认真诊治每一位患者。
跨越半个多世纪,路生梅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片黄土地。从门诊到手术台,医院到乡村,她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
“从北京到陕北,从韶华到白头,情愿用一生的守候,为了理想会坚持到最后。”这是陕北说书《路生梅礼赞》的内容,表达了当地人对路生梅一生坚守的钦佩和赞叹。一路走来,路生梅先后被授予“中国好人”“三秦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已经76岁高龄的路生梅主动请战驰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无论奔赴哪里,无论生死,我都要参加,因为肩上有责任,心中有使命,因为我是中国医生。不要嫌我老,我愿把生命留给患者,留给年轻的同行们。”这份“请战书”被媒体披露后,也激励了许多年轻医生主动请缨战“疫”。
路生梅坦言,对于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自己无怨无悔。“我就是一只拴着线的风筝,无论走到哪,只要病人一拉线,我就会尽快地回到他们身边。”路生梅坚定地说。
如今,路生梅仍在“超期服役”。有人粗略估算,仅退休后的这20多年里,路生梅义诊的患者就超过5万人次。“生如火花,人的一生有多少能量就释放多少能量,我将继续发挥能量,做群众身边的孺子牛、老黄牛、拓荒牛。”这是路生梅的心声,也是她的坚守。(记者周明)
朱海义在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上留影。资料照片
朱海义:静水流深善举无形
他纵身一跃,3个人的生命因为他的勇敢得以获救。虽然过去了4年,但朱海义这个名字,依然温暖着这座陕南小城。
在旬阳市,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提起朱海义,人们就会说起他3分钟救起3个人的英雄壮举。“平民英雄”,是传说,也是对他的认可。
纵身一跃闪耀人性光辉
年8月19日下午,朱海义驾车在汉江棕溪渡口等候趸船时,突然看到一辆黑色面包车落入水库,车头已没入水中,车辆后半部分尚在水面之上。他没有片刻犹豫,停下车飞奔过去,从4米多高的堤坝跳入水库,奋力游向正在下沉的车辆。
靠近后,他发现落水车辆前门的车窗未关,立即从窗口将一个小男孩拉出水面,救到岸边。随后,他又游回去从窗口拉出一位妇女和一个小女孩。施救过程中,由于被救者在水中挣扎,他沉浮好几次,才将她们托举上岸。上岸的一瞬间,被救妇女拉住他的手说:“我女儿还在车里!”朱海义没有犹豫,随即摸起石头,准备再次扑向水里砸窗救人,可车已沉入水中。
因为事发水域水深且浑浊,暗流涌动,根本看不见落水车辆踪迹。上岸后,他一面安慰被救者,帮助联系家属;一面向当地公安部门报警,拨打请求救援。第二天,朱海义又协助开展搜救工作。晚上,失事车辆被打捞出水。遗憾的是,被救妇女的女儿已经溺亡。
回忆起救人情景,朱海义说:“当时只看到水中的险情,一心只想着救人,别的什么也没想。”虽然已经尽力救起3人,但他依然因没救出那个女孩而感到痛惜。
4年后,朱海义的妻子李卷超提起此事还心有余悸:“汉江水表面平静,水下急流,这人做事冲动,不考虑后果,但我以他为傲。”
朱海义跳车入水,3分钟连救3人,上演生死时速。因一次见义勇为的英雄壮举,他被推选为全国道德模范。
平民英雄唱响时代赞歌
朱海义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农民淳朴的价值体系就是守望相助、义薄云天。“当初给他取名字时,想了一个‘义’字,就是对孩子的期望,希望他为人做事,义字当先。”他的母亲刘兴双说。
朱海义的母亲讲,这次跳水救人并不是朱海义第一次跳水救人。早在18年前夏天的一个午后,12岁的朱海义就从湍急河水中救起过一个落水儿童。
朱海义的父亲在湖北打工,他表示:“海义是朱家人的骄傲。我现在还干得动,也要自力更生,为他减轻压力,让他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回报更多支持他的人。”
朱海义不愿提起被他救的一家人。“不需要报恩,他们用心用爱好好生活,爱自己爱别人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不去打扰,也是一种义举,朱海义补充道。
11月5日,朱海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