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榆林传统年货中的幸福年味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就够了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年/货/带/来/新/希/望

高亢的民歌、欢快的唢呐、

精致的剪纸、香甜的小米粥……

讲述着黄土地的生动故事,

诉说着多元文化交融的民俗风情。

这是榆林人对于春节最深的记忆。

城里的故事、城里的美景、

城里的美食、城里的年货……

折射着每一个榆林人

对于春节的向往和期盼。如今,

传统年味中透出的不仅有回忆,

还有新生。

来自贫困村和贫困户的一件件年货,

正在成为这片土地上群众致富的

新希望。

年货中的幸福年味

粒粒小米铺就“致富路”

对于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榆林人来说,小米是他们最喜欢也是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在陕北,小米堪称五谷之首,享有“一米压百行”的尊位。《本草纲目》记载,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人们常说,是陕北的小米哺育了勤劳、善良、淳朴、热情的陕北人。抗日战争时期,陕北的小米便滋养着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为他们提供了最基本的食物和健康保障。一碗陕北的小米粥下肚,黄香柔滑、满口泛香、回味悠长;用小米烹制的黄馍馍、米黄、米茶等,更是逢年过节陕北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佳品。1月10日一大早,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峁镇柏盖梁村村民李玉珍,掀开了在寒冷的冬夜放了一晚上的酒缸的盖子,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这些都是我自己最近刚酿的米酒,一共有多公斤。在室外冻上一夜是为了去除酸味,也是整个酿酒过程的最后一步。”说完,李玉珍便连忙招呼乡亲们前来品酒。不一会儿,宽敞的屋子中便挤满了人。李玉珍为所有人都舀上一碗米酒。顿时,小米的香气与酒的酸甜气味便在整个房间中弥漫开来,刺激着每一个人的味蕾。“每年过年前,玉珍都要叫我们来尝酒。喝了玉珍酿的米酒,就知道离过年不远咯。”村里一位老者笑着说。 李玉珍告诉记者:“我酿的米酒除了自家留一些外,其他的都准备卖掉。目前市场上每公斤大概能卖16元,这对我们家来说是笔不小的收入,可以过一个好年了。” 而在邻近的田园村,小米也是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黄馍馍配小米茶’是我们这里每年正月十五的必备搭配,过年时人们大鱼大肉吃得多了,就需要一碗清淡的小米茶来滋养身体。”田园村党支部书记田兴军说,“年3月,我们村建成了小米茶加工厂,并注册了‘乡梦情’商标。小米茶正成为我们村新的致富渠道。”

在榆阳区鱼河峁镇田园村的小米茶加工厂内,工人们正在制作供应春节市场的小米茶。

陕西日报记者雷魏添摄

走进田园村的小米茶加工厂,工人正在忙碌地进行着碾压、过筛、翻炒、装袋、封口等工序。田兴军说:“我们的‘乡梦情’小米茶纯手工制作,采用石碾碾压,保留了食物的营养成分,粉质细腻、口感光滑,富含铁和磷等微量元素,烹制出的小米茶更是香气四溢。”“我们村上的小米茶已初步形成规模,当初入股时的钱都是帮扶干部替我们出的,现在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扶下,我们一定要树立信心、勤俭持家,争取早日脱贫。”田园村贫困群众马成祥激动地说。

“艺术之家”的幸福传承

贴窗花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在榆林,新春佳节来临之时,贴窗花更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项传统活动。神话传说、戏曲故事、花鸟鱼虫……窗花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和夸张手法,将祥物吉事、美好愿望展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在绥德县田庄镇田庄村陈艳芬的家中,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屋里却早已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窗花。“我们家是剪纸世家,我母亲郝国兰是陕西省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剪纸,如今我的子女也都非常喜欢剪纸。在陕北,过年贴窗花是一个绝对不能少的风俗。最近窗花的需求量很大,许多人都上门来买呢!”已经年过花甲的陈艳芬开心地说,“剪纸是一种语言符号,代表着祝福和祝愿,所有的剪纸都有着独特的寓意。你看这个意思是‘喜上眉梢’,那个是‘富贵花开’。”

陈艳芬展示她刚刚做好的新春剪纸。

陕西日报记者雷魏添摄

而在另一间屋子,陈艳芬的丈夫胡宝成正研究着他自己的爱好。只见各式各样造型精美的面花摆满了整间屋子。“我们老两口各有各的爱好,这面花也是我们绥德人过年必备的一样年货。”胡宝成一边说着,一边向记者展示他亲手做的面花,“这个兔子形状的面花,叫‘来年跳兔兔’,小孩子吃了这个面花,来年就会像兔子一样活蹦乱跳,身体健康。”靠手艺赚了钱后,胡宝成夫妇还不忘帮扶村上的其他贫困群众。年,老两口成立了绥德县艳芬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此带动村里人致富。“我们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让村里的老人也有钱可挣,也能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目前,合作社有10多名成员,年龄都在50岁以上。我们教他们剪纸、做面花,现在他们基本上每人每年都有元的收入,这对很多干不了重活的老人来说已经很不错了。”胡宝成说。

胡宝成夫妇二人向乡亲们展示自己制作的面花。

陕西日报记者雷魏添摄

年年初,闲不下来的胡宝成夫妇还在绥德县委组织部的组织下,来到义合镇薛家渠村开展结对帮扶,用手艺帮助留守妇女摆脱贫困。“在我们的培训下,好多贫困户妇女都学会了剪纸和面花技艺。每天剪上一幅剪纸,捏上五六串面花,便可收入几十元。边学边致富,坐在家里就能安安稳稳挣钱,她们都高兴得很。”陈艳芬说。

空心挂面圆了“小康梦”

1月15日中午,太阳高悬。在吴堡县张家山镇高家楞村的沟壑间,许许多多排挂整齐的手工空心挂面如同精美的艺术品,在阳光的映照下雪白发亮,犹如一条条银丝呈现在人们面前,颇为引人注目。制作空心挂面一直以来都是张家山镇的传统手艺。据当地人介绍,这一手工技艺传承已久,至今约有千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张家山空心挂面“茎直中通,料珍味馐,每献上以补”。所谓“茎直中通”就是每条挂面的横切面都有针尖般小孔,空心挂面亦由此得名。因张家山手工挂面用优质面粉加工,其光洁度好、耐煮沸,煮后不浑汤,再配以陕北羔羊肉、鸡汤、肉汤等,味道极佳,营养丰富,故有“料珍味馐,每献上以补”之评价。 走进村民张随停家的院子,他一边排挂挂面一边对记者说:“挂面做起来很不容易,每天凌晨3点就要起床,然后进行和面、揉面、切面条、搓大条、搓小条、上筷子、分面、梳面(拉面)、上架、上下分面、晾干下架、切面包装,整整12道工序,全部手工操作。” 如今,空心挂面对于张家山人来说,不仅是一份传承,也是一份事业。年,随着《舌尖上的中国2》的热播,张家山空心挂面成为人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