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陕西省政府网站发布公告:按照贫困县退出程序,榆林市佳县符合贫困县退出标准,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这是佳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的最新战绩,标志着这个黄河岸边的革命老区从此告别绝对贫困,正式掀开县域发展历史上的崭新一页。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委、县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省市决策部署,深入开展“三比一提升”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个,其中深度贫困村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累计脱贫退出村户人,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98%,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等“大考”,向全县广大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01
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战
佳县是革命老区、颂歌《东方红》的故乡,年毛主席转战陕北,曾来到佳县战斗生活了天,为佳县县委题写了“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的光辉题词。如今,这片红色沃土上的革命精神传承依旧延绵不绝。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佳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通过狠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构建坚强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该县第一时间成立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制定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实施方案》,定期召开相关会议解决各类问题,推动工作落实。
同时,狠抓“四支队伍”管理,共选派驻村工作队支、第一书记人、驻村工作队员人,配备乡镇包村干部人、联户帮扶干部人到脱贫一线,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不脱贫、不脱钩。
在具体帮扶包抓工作中,佳县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建立问题、任务和责任“三张清单”,实行县镇村三级书记包抓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捆绑机制。
其中,由县级领导担任团长、乡镇和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团长、5名脱贫、农技和畜牧指导员为成员的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团包抓乡镇。镇级领导担任队长的帮扶工作队包抓行政村,村级“四支队伍”成员任组长的帮扶工作组包抓贫困户,并分别与包抓乡镇、行政村和贫困户的脱贫责任捆绑,县级领导按时到所包镇村及联系户督查政策落实情况,现场督办做好查漏补缺工作。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人不时进村入户了解脱贫情况和贫困户最新需求,促进脱贫政策落实;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深入一线抓落实、抓推进;帮扶干部每月至少入户2次开展帮扶,实行网格化管理,陪奖配罚,确保任务到人、责任扛死。
此外,还严明考核奖惩,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先后出台《激励党员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若干意见》《脱贫摘帽六条纪律》《脱贫摘帽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等,深入开展干部纪律作风大整顿,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作风不实顽疾。截至年年底,在脱贫一线的优秀干部均得到优先提拔重用,同时对工作不力的负责人和干部进行了党纪政务处分,树立起重德才重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02
“3+X”产业走出富民路
马奶后是刘家山便民服务中心马家沟村的脱贫户,他和妻子二人曾经因病不能做重体力活,只能无奈受穷。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马奶后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包抓领导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帮扶下,马奶后夫妇精气神焕然一新,身体状况也逐渐好转健康,铆足了劲对脱贫致富鼓起了信心,开始了发展养牛产业。年,马奶后家人均纯收入达到元,正式退出了贫困户序列。
马奶后家的事例,正是佳县因地制宜、精准推动产业扶贫政策在该县落地生根的一个缩影。
佳县是中国红枣名县、文化旅游资源大县和正在强劲崛起的新兴工业县,但也是国家吕梁片区贫困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生态脆弱,有着榆林市唯一的三个深度贫困村。
县委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制定《“3+X”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年)》(“3”即万亩红枣、20万亩山地苹果、万只红枣羊等家畜家禽,“X”即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小杂粮、10万亩地膜高粱、1万亩渗水地膜谷子、1万亩设施蔬菜、1万户葭州民宿、户均1份光伏产业、1个就业或劳务输出等),推行“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贫困户)”模式,把贫困群众镶嵌到产业链上,构建起“长短结合、多点支撑、全面覆盖”产业体系,做到“镇镇有主导产业、村村有特色产品、户户有增收项目”。个行政村全部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重点发展种养加产业。村集体收益按照“”模式分配,形成谢家沟村“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拓家硷等7个村集体收益达20多万元。全县红枣羊等畜禽饲养总量达.12万头只,实现畜牧业总产值5.3亿元、种植业总产值7.5亿元。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镇村两级也因地制宜制定了产业规划,将县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实现了县镇村“3+X”产业规划有机衔接、互相配套、稳步实施,全县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3.05亿元,实施产业项目个。
在这一系列有力举措推进下,县域内各村发展模式百花齐放——
黄河西畔的王宁山村,针对红枣丰产不丰收困境,实施低产枣园改造,成立红枣酒业合作社,建设原生态田园综合体。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元,走出了一条红枣产业发展带动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大山深处的申家沟村,让品质优良的佳县白绒羊,吃着以佳县原产红枣为核心配方的饲料,养出了肉质回甘,味道鲜美的红枣羊。去年7月19日该村红枣羊产业进行第二次分红大会,每户贫困户到手元;
年泥河沟村古枣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此为契机,该村开始打造集枣乡文化、乡村体验、黄河风光为一体的旅游业。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开起了民宿,家门口就能致富的梦想变得触手可及……
03
“两不愁三保障”提高获得感
年的正月,对44岁的佳县方塌马岔村脱贫户马军民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春节。
年前,他们一家人从老家的旧窑洞里搬迁到了榆佳经济开发区里的集中移民社区,住上了70平米的“大房子”。
“那是我们家到这里过的第一个春节,我眼睛是三级残废,看不清,但我会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努力把日子过红火。”44岁的马军民一脸幸福地说,“我现在是残疾委员,每月都有补助,还在做快手直播,一年也能有一万元的收入。等今年园区手套厂开了,老婆也就有固定收入了,一个月元。”
在佳县,像马军民这样在精准扶贫中改善住房条件的并非个例。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佳县累计完成危房改造户,补助资金足额兑付到位并全部入住;对1.05万户群众住房掉泥皮问题全部予以整治,全县群众住上了“舒心房”。
同时,先后投资10.64亿元实施项目个,新修通村沥青(水泥)路.9公里、“油返砂”公里、村组联户道路3.3公里;实施农田水利及高效灌溉工程17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平方公里,新建和维修加固淤地坝座,新增基本农田3.18万亩,打造高标准农田2万多亩。实施农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新增、更换配电变压器台,新建改造农村供电线路.35公里;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处,让16.55万人喝上安全水,为户群众修建储水窖,彻底解决了季节性断水问题,贫困村户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教育扶贫方面,认真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对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了核查,对义务教育阶段79名特殊学生实施送教上门,保证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无因贫辍学,贫困学生教育资助实现全覆盖。
医疗扶贫方面,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名大病患者全部得到了救治,对43名贫困慢性病患者实行签约服务管理,全县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
04
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健全防返贫长效机制
“道德如山似金,人生道路上有德才能行……”年12月1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表彰大会在佳县召开。在歌曲《公民道德歌》声中,当年的励志脱贫户等脱颖而出。在群众热烈的掌声中一一登台受奖,成为他们尊敬和学习的榜样。
在这些受表彰对象中,身残志坚、勇于创业的峪口谭家坪村励志脱贫户刘建贵就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因为脊髓损伤导致下肢瘫痪,年他被识别为贫困户。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后,在县委、县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刘建贵创办了佳县首个残疾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年纯收入达到2万元,主动申请退出了贫困户行列,树立了身残志坚立志脱贫模范。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佳县把增强内生动力和民风建设作为治本之策,持续深化“扶志六法”(即:教育引导、行为规范、村民自治、文明创建、公益救助、司法保障),通过抓好“六大举措”(贫困户全覆盖培训、树立正反面典型评选、生产奖补、劳务补助、退出奖励、孝老敬老奖补)大力弘扬善行义举,不断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变贫困户“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实现由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的“发展型”转变。
佳县先后开展扶贫扶志宣传多场次、道德讲堂多场次、道德评议多场次,在全县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贫困户识别、低保户评议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些不劳而获的“等靠要”思想和“懒汉”心理被摒弃,“政策积极扶、干部热心帮、群众决心干”的场景不断涌现。
建立健全防返贫长效机制,深入开展脱贫人口“回头看”“两摸底一核查”,加强入户走访,狠抓脱贫攻坚数据信息质量,固定信息专员,加强业务培训,实行“三抓三审一比对”机制,对中省市反馈的疑似错误项实行24小时办结制,确保录入信息准确、数据真实、符合逻辑,实现脱贫质量和数据质量“双提升”。强化对非贫边缘人口和已脱贫尚不稳定人口的跟踪监测,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