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城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城门关起来很费劲——所以进出城门的时候,如果敌人突然冲过来,我方还来不及把城门关上,那就完蛋了。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你知道多少?
现在很多人用惯了自动门,对于特别大特别重的门都没印象了。小学的时候,校门就是很大的铁门,虽然门下面有轮子,但是很多生了锈,推起来特别费力。那个时候班级执勤就要关校门,一个小朋友根本推不动,要四个男生一起推。当然小朋友人小力气也小,但这个场景还是说明一些事情:以前的门,关起来是个体力活。
而且也是个技术活。以前的城门,为了防止被撞车,不光很厚重,背后还有横木,有些还有铁锁。横木要完整得插上去,可能也需要两个人抬。现在有时候去参观古城,如果赶得早,正好遇上开门,整个门要开起来,也可以好一会儿。如果打仗的时候,关门要这么许多道手续,那就可能有危险。为什么呢?敌人的先锋可以强行冲过来,赶在城门合上之前,拼死挡住不让你关上。然后铁骑大军再冲一冲,整座城就完蛋了。
在古代城防体系当中,城门是进出的孔道,也是整个体系中最重要、最脆弱的环节,一旦被攻破,整个体系立刻瓦解。古代的瓮城是环套在城门之外的一道城墙,通常是半圆形或者方形的,也有自己的一道门。瓮城主要的作用就是增强城门的防御能力,同时突出城墙之外,从侧翼打击攻城之敌,保护城墙。
有些重要的古代城池,在瓮城的外侧还有一个月城,呈狭长形状,如同一弯新月,包裹在瓮城之外,所以称为月城,它也有自己的城门,其实就是为瓮城再加一道保险,大大增强了攻城的难度。
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其包围的空间狭小,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是中国冷兵器时代一种非常重要的城市防御设施,它的作用:
保护城门安全,减少城门遭到敌军破坏的几率和程度,最大限度保护城市安全。
作为藏兵洞,缩短守军出城突击敌军的时间。
从军事进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环节,自然是城门。相反,城池的防卫者自然会对其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其防御能力。规模小一点的城池,一般是设置悬门或吊桥,而大一些的城池,则要设置瓮城。瓮城是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专为保卫城门而设的小城。
《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这样来看,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瓮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闉阇”,指的便是瓮城。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城池的城防技术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最近考古人员在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东城北城门遗址考古发掘中,便首次发现城门和瓮城遗址。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城高家堡镇,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及秃尾河支流洞川沟分别从遗址的西南侧和西北侧穿过。石峁遗址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史前石构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部分组成。“皇城台”为石峁遗址的中心区域,依据山势围绕皇城台的一重石墙为“内城”,内城东南再扩筑半圈弧形石墙为“外城”。城内面积在万平方米以上,是目前国内所见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早期阶段的遗址。
翁城是指城门前后由一道或者多道城墙围起来的地方,视城门主次而定,目前可考的翁城城墙最多的有前后五道,即通过城门必须先后过五次门洞。根据明南京中华门史料记载,南京中华门翁城内可屯兵三千并相应粮草马匹。翁城的作用可见是作为保卫城市的军事用途的,在战时抵御入侵和退兵时可以梯级行进,即进出城门采取前开后关依次进行,如果敌人攻入城门进入瓮城,必然会受到四面高墙上的打击,如此会形成瓮中捉鳖式的效果,在一些著名古都如北京南京西安等由于城墙高厚瓮城都是五道关,所以在冷兵器时代几乎是不可能被攻破的。如果没有内应太监打开城门,李自成就会像皇太极一样根本进不了北京;曾国荃如果不是用几吨炸药轰塌城墙,也根本不可能破城门而入。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