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榆林市共创全国文明城市共享美好和谐生活
TUhjnbcbe - 2025/5/26 9:30:00


  文明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灵魂,也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榆林市以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统领,合力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市容市貌进一步美化、城市运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市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在市“两会”期间,关于如何助力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榆林市政府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极力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打造成人文大市、文旅名城、文明家园。榆林人民也深切期盼着城市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素质得到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一路飙升。”榆林市人大代表、榆阳区文化馆馆长党亚利说。


  她建议,加大宣传,提高群众的创文知晓率、参与率、支持率;完善机制,市区一体,统筹调度推进;夯实责任,形成部门齐抓共管合力;细化任务,分时分段推进,落实到人;加大投入,提高认识,树立创文必成的决心和信心。建议政府支持离退二线党员干部组建志愿者服务团队,发挥余热,深入社区、学校家长课堂,传播新时代文明实践传统文化家风文化等,引领带动家长学习改变。政府给予志愿者服务队专项经费、专业技能培训等支持。


  榆林市政协委员、领航置业集团总裁姜佳辰建议,以更大的力度完善榆林的城市基础建设,从“大处”着眼,于“微处”着手,向“实处”发力,畅通城市“动脉”,完善公共应急保障和综合防灾减灾设施,加强城市美化、绿化、净化、亮化,把城市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一块道牙、每一株植物、每一个角落,真正让榆林成为宜居、宜商、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文明城市。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有了文明的市民,才有文明的城市。创建文明城市不仅是城市的再提升过程,也是广大市民整体素质的再塑造过程。对此,市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刘维刚认为,要弘扬社会正气,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干部、党员、医生、教师、学生等群体在创文中的引领作用,针对每个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实践活动,逐步让文明、有礼、守纪、崇学成为榆林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创建文明城市,不仅需要道德来呵护,更需要法规来护航。市政协委员、榆林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宋增卫建议,“将全民法治素养提升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增强市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聚力法治宣传厚植法治文明。强化法治教育,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对守法的正向激励和违法的惩戒制度;健全体制机制,把公民法治素养提升与诚信建设相衔接;健全信用奖惩与信用修复机制;选树英模典型,大力宣传崇法向善坚守法治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好人好报、德者有得、欲昌和顺须为善的正向效应和社会新风。


  榆林市人大代表、榆林市长城保护志愿者协会会员高秋燕说:“文明城市的创建是一个城市风貌的全方位体现,城市文明程度除了外在的、显性的表达外,还要全面注重全民精神文明素质的提升。”她建议,在公园、广场、社区等公共区域设置公共阅读的文化空间与设施。另外,在市民聚集多的地方,比如市区10多个农贸市场,建设与更新应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文脉相结合,建设得有亮点、有特色、有温度。比如,长城路上古城农贸市场的提升就迫在眉睫。这些市场既需要提升经营户的荣誉感和存在感,也给购物者营造出舒适和温馨的环境。


  创文工作深入校园也是创文的重要内容。榆林市人大代表、榆林市第七中学教务主任马追远认为,创文进校园重点在落细、落小、落实,要不断拓宽德育教育渠道,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突出榜样引领示范作用,扩展营造创文氛围,加强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带动家长,让家长带领学生,形成良好循环,共创文明城市。(高苗赵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榆林市共创全国文明城市共享美好和谐生活